医疗行业应该市场化
当然,市场会有失灵,但这并不能否认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如果说医疗和教育行业,一个是使人身体好,一个是使人劳动好,是向人们提供福祉的行业,所以不能获利,必须赔本,不能市场化的话。那么,照这个思路,使人活下来的粮食行业,当然也不能市场化。其实,除了粮食,自来水、供电、服装、汽车、CPU等等,提供的都是必不可少的福祉,离开了哪一样,都会天下大乱,社会崩溃。但拜市场所赐,这些行业不仅没崩溃,反而供应充足。
现代大分工的市场化就像一张网,不同行业通过这张网连接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制药、医疗设备行业虽已经市场化,但这些行业是医疗行业的下游产业,没有上游的兴旺与发达,就没有下游产业的发达,也就没有医疗设备、制药的发展。道理非常简单:如果不赚钱,医院干嘛买几千万的核磁共振?如果不是利益推动医生追求更好的疗效,为啥要冒险用新药?
市场化会导致医疗资源集中,这对贵州大山的农民不公平吗?答案是否定的。医疗资源虽然集中,但病人真正有大病重病时,能够自己去到大城市。当然,这会不方便,会有路费,但医疗资源的聚集,却是一种降低成本,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必然。
用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说明。现在CT、核磁共振在大城市都比较普遍,如果把相同的预算平均分配到每一个村,可能连最简单的B超也买不起。也就是说,当医疗资源按地域平均分配的时候,病人享受到现代科技的机会才真正被剥夺了。
设备是这样,医疗技术,甚至医疗行业的智力资源也是这样。一个高水平的医生,需要学术资源,需要各种病例,需要实验室的支持,甚至需要行政资源,派到贵州大山里面去,只能说是暴殄天物。
其实,医疗资源的分散,以前搞过。毛泽东一声“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的指示,大批医科毕业生下到偏远农村。但是,事与愿违,原本应该进行高端医疗工作、研究,在那个年代非常珍贵的医科大学毕业生,却去做了诊治感冒、接生、甚至为饥饿的人注射葡萄糖等最最基本的工作。
医疗资源的聚集,经济学上叫做产业聚集。产业聚集的好处和动因都在于减小成本,促进技术、质量的提升。富士康周围100公里内,就聚集了大大小小的各种行业形成的产业链,在一个小地域范围内给富士康提供各种支持,不但节省交通费用,也节约了沟通的成本,企业对需求的反应也更加迅速。从零件、原材料到招工中介等等,没有这些产业链,富士康就成了无本之木。所以,产业聚集是好的医疗的必要条件。虽然边远地区不方便,但是,“能治好病”比“出远门”更重要。
那么医生该拿多少报酬呢?计划有效吗?答案也是否定的。
如果参照国民的平均收入,简单的给医疗行业定一条收入线,然后简单的根据一个医生平均门诊多少,手术多少,开多少处方,来划定门诊、处方、手术的单次报酬,这既没有认识到医生工作的本质,甚至是对医生工作的庸俗化、简单化。
首先,参照国民的平均收入给医生收入划线是一种计划经济的思维,作为一个群体的医生收入,应由无数单个医生的市场价值加总而成。但是,和其他行业一样,医生的群体庞大,即便在医生群体内,收入分化也很大的。更何况,所有的这一切,还随着时间在变动。所以,即使可以统计过去医生群体的收入,也无法用于未来的指导,只能靠市场的分散定价。
其次,医疗是高技术含量的工作,不确定很大,很难用流水线上的计件方式来统计报酬。实际上,也正因为如此,医生很容易的绕过、利用这个制度,为自己增加收入。这种简单计件的计酬方式,正是导致大处方、过度检查、过度医疗的原因。所以,医生的收入应该精确聚焦在医生劳动的最本质环节——诊疗阶段,而这也是医药分家改革的思想基础。
当然,对于一个医院内部,的确需要制定这样的计酬机制,甚至医生的职称也是计酬的一个标准,但是,这样的机制只能是大的外部市场化环境下方便医院内部管理的一个节省交易成本的方式。只有医生能够通过自由执业的流动性,在市场中确定自己的价值,或者更精确的说,确定医生最本质的劳动——诊疗环节的价值的时候,才能在此基础上,在医院内部确立一个合理的医生诊疗服务的价格。
律师医生在国外都是高收入行业。中国真正出现律师是在改革开放后,也正因为如此,律师行业的定价是市场化的,职称等反而退而其次。也正因为如此,当某个律师有了自己的市场价格后,根据单个案件定价是合理的。如果没有市场化定价的前提,企图计划律师的收入该是国民的多少倍是徒劳的与僵化的。医生的工作性质类似律师,都建立在不确定性上,很多时候,也都是无法再返工重来的。
在文章最后,需要声明的是,医疗市场化与政府增加医疗公共开支,健全医疗保险,为人民购买医疗服务并不矛盾。医疗行业的市场竞争,反而能提高公共开支的效率。在这一过程中,最关键之处在于消费者具有更大的选择权,而消费者的选择正是市场的基石。
撰文/刘远举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热门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