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大全 > 屈原传

第08章 彻夜之谈 利民之举(2)

屈原之所以讲述楚国这光辉的发展史,目的自然在于激励怀王统一天下的雄心和富 国强兵的信心。至于近代楚国衰落的情况,屈原不便多谈,讲到先辈艰苦创业的光辉业 绩,怀王理当正视眼前的现实,从而振奋精神,奋发图强。但屈原旗帜鲜明地指出,要 完成统一大业,必得富国强兵,而欲达此目的,在目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又必须实行 变法。变法与否,变法彻底与否,决定着各诸侯国的命运。对于幅员辽阔、物产丰富、 国基坚实,但由于统治集团腐败和生产关系落后而使国家由鼎盛迅速趋于衰落的楚国来 说,变法尤显得重要,这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关键。屈原素以娴于辞令著称,讲这 一问题时既观点明确,态度明朗,又异常委婉和策略,使怀王听着入耳,品着有味,乐 意接受。

屈原说,楚之明君早就认识到了变法的重要,君臣的法治观念较强,远在春秋时的 楚成王(公元前671年——公元前626年)和楚庄王(公元前613年——公元前 590年),就有两则遵法崇制的故事。

楚成王的令尹子文的同族中有人犯了国法,而掌管司法的“廷理”知道犯人是令尹 的本家,就把他放了。子文闻听此事,便把该廷理找来严加批评,说他这样做是“为理 不端,怀心不公”,并且大义凛然地声言:“吾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 义,不若吾死也!”而且还亲自带着他的这个族人到廷理面前说:“不是刑也,吾将死!” 廷理只得依法处理了这个犯人。楚成王听说令尹子文如此大公无私,大义灭亲,执法如 山,连鞋子都顾不得提,就慌忙跑到子文家检讨说:“我年齿尚轻,用人不当,有背令 尹之心志。”于是罢了廷理的官,并从此更加信任子文了。百姓闻听此事后说:“有令 尹若此,楚有何虑哉!”并编成歌谣,唱道:“子文之族(人),犯国法程(律)。廷 理释之,子文不听(不同意)。恤顾怨萌(偏顾私亲,就会使人们产生不满),方正公 平(执法如山才算公平)。”

屈原再次讲述了楚庄王有“茅门之法”的故事,太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屈原见怀王两耳高耸,双目圆睁,正听得兴致勃勃,进一步讲道,楚不仅有遵法崇 制的传统,而且早已有法律制度的实行和法律典籍的存在。据《左传》记载,楚国原有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法典。孟子也曾说过:“晋之乘,楚之梼 杌,鲁之春秋,一也(是同样性质的典籍)。”《左传》还说:“蒍敖为宰,择楚国之 令典。”可见,楚不仅早有法典,而且还为别的诸侯所采用。

战国初期,楚悼王(公元前401年——公元前381年)曾任用吴起实行过变法, 变法实行一年之后,效果十分显著:“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 侯患楚之强。”在较短的时间内便南征北伐,鏖战中原,饮马黄河。但吴起变法实行的 时间不长,楚悼王一死,强大的旧贵族立即复辟,废除新法,乱箭射杀并残忍地肢解了 吴起。尽管如此,它对楚国政治生活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在吴起之后差不多半个世纪的 楚威王,也倾心于法制术数,惜其未能实行。

为了进一步说明变法之必要,屈原又给怀王讲了两则很有风趣的故事。

有个搭船过江的人,一不小心,将所佩带的一柄宝剑从船边落到江里去了。那人马 上在船边落下剑的地方刻了个记号。有人问他:“喂,你划记号于船边,做何用处?” 那人回答说:“吾剑从此坠于水,待船靠岸,余将从此下水求之。”

舟行而剑不行,若干时辰之后,按所刻记号下水求之,岂不可笑!

楚人欲袭宋,使人先在澭水之上作了标记。澭水突然暴涨,楚人不知,于夜间循所 作标记渡水,淹死一千多人,士卒惊骇,狂呼乱叫,其声如同都市里的房屋倒塌一般。 先前楚人设标记时,是可以循标记而渡河的,如今河水暴涨,楚人仍循原标记渡河,这 是其所以失败的原因。

从古到今,由远及近,屈原一直说到眼下。眼下,强秦与东方六国的对抗争夺正日 趋尖锐激烈,秦正处鼎盛时期,而楚则由盛转衰,每况愈下。但这时的楚国仍不失为 “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的大国身份和地位,所以当时的形势正是 “纵合(东方六国联合)则楚王,横成(秦联合东方六国)则秦帝”。当时称为第三号 强国的齐国处于秦楚之间,成为双方争夺的对象,而这种争夺与联合之成败,关系到兴 盛灭亡之大局,正所谓“秦得齐则权重于中国……楚得齐则足以敌秦。”这就是说,楚 欲生存和发展,不仅在内政上必须革除积弊,变法图强,而且在外交上必须联齐抗秦。

彻夜不眠,这在屈原并不是什么稀罕事,为了充实和丰富自己,他常埋头书案,孜 孜吮吸,夜以继日。钢打铁铸的机器,可以昼夜飞旋,人的精力有限,连续工作则必困 惫不堪,每当这时,屈原便站起身来,离开书堆几案,边在室内踱步,边伸懒腰。夜间, 他的陶盆里总备有一盆清水,待踱步和伸懒腰也难以驱除袭来的困顿时,他便走近陶盆, 将葛巾浸于清水之中,用这湿葛巾擦面,直擦至满脸通红;或者索性将湿葛巾敷于前额, 继续学习。然而今番却大不同于以往,来郢都三夜,他不曾上床安歇,困倦已极,便曲 肱而枕,和衣而寝,打个盹而已。特别是今夜,他仿佛服用了兴奋剂,只觉得一阵阵热 血上涌,将疲劳和睡意冲到了九霄云外,那能言善辩的一张嘴变成了火山口,突突突地 向外喷射着灼热的岩浆,这岩浆在怀王胸中流淌、蔓延。不知喷了多久,不知淌了多远, 忽有一声雄鸡的啼鸣闯入兰台之宫,抬头望去,橘红色的晨曦染遍了窗纱,啊,漫漫长 夜转瞬即逝,一轮红日正喷薄滚动,訇然出世……

窗外并不十分明亮,但却有了响动与脚步声,大约是下人们黎明即起,正在洒扫庭 除。人们立于庭院,举目瞻顾,只见兰台之宫那橘红色的落地窗上嵌着一幅剪影——一 高一矮的两个人对面而立,四只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然而,怀王并不能完全左右楚国的形势,一群旧贵族紧紧地包围着他,诸如子椒、 郑袖、靳尚之类,使其不得随心所欲,怀王欲重用屈原而不得实施。他们的理由倒也冠 冕堂皇,说什么一个败落贵族子弟,无名无位,单凭于弹丸之乐平里平寇有功,便擢任 朝中要职,恐文武大臣心中不服,引起朝野波动。不如令其到地方任职,一则试其能, 二则锻炼提高,倘果有经天纬地之才,再委以重任不迟。怀王素无主见,耳根子软,觉 得这些人说得不无道理,于是便派屈原到鄂渚去任县丞。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设郡县, 县之行政长官,凡民众在万户以上者设令,万户以下者设长。县丞系地方文官,协助县 令、长办事,职掌文书、谷仓和监狱。

屈原是怀着振兴楚国,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进京任职的,怀王给他的第一印象不佳, 后经彻夜畅谈,他深感恩宠若惊,时刻都在内疚与自责。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怀王对 他奉若神明,戴若尊长,他做好了担重担、任要职的一切准备,而今却委派他去做鄂渚 县丞,一时感情有过起伏,思想有过波动,但很快平静了下来。他想到了道家的创始人 老子,贯通礼乐的奥旨,深明道德的精义,熟于掌故,精于历史,谙熟周礼,明于天道, 通于历数,似此博学多才之大家,方为周之“守藏室之史”①。他想到了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人称他是“无书不读,无所不知的博物君子”,但却任委吏,做乘田,司吏人口, 并表示说:只要有事情做,就要做好,要做好什么事都不那么容易,因此,叫我管仓库, 我就把仓库里的账目计算得一清二楚;让我管牛羊,我就把牛羊管理得肥胖强壮。

①守藏室之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

他想到了杂于石间的玉,埋于地下的金,因它晶莹闪光,人们便会开采它,提炼它, 琢磨成器,以之为宝。孔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不愁没有职位,只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怕无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 的本领。”)同时,他从心底里认为,这个安排是合情合理的,自己年齿尚轻,无功于 国,无惠于民,怎么能委以朝中重任呢?再说,一个人,小事尚且干不好,如何干得了 大事情呢?轻担尚且挑不动,如何能挟泰山以超北海呢?他要从小事做起,从基础做起, 让人们来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基于这一认识,,屈原欣然受命,兴致勃勃地赴鄂渚走马 上任。

鄂渚系楚之腹地,隔江与夏浦相对,汉水从这里汇入长江。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 沃,河网密布,鱼米丰饶,交通便利,本应五谷丰登,百业俱兴,百姓丰衣足食,安居 乐业。然而,三年前上任的县令景博民荒唐渎职,不务正业,加以连年水蝗并侵,致使 水利失修,土地荒芜,瘟疫流行,盗贼蜂起,野有饿殍,路有冻骨,百姓在水深火热中 挣扎呻吟……

景氏亦系楚之同姓,与昭、屈二氏共为王族三大家。这就是说,屈原与景博民虽从 未相见,他们的先辈却是同朝为官的世交。五年前,景博民在郢都任职,官为掌固,掌 城郭沟渠之修治与防守。他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不阿不媚,因而为子椒、靳尚一伙所 不容,几经较量,最终败下阵来,先是贬到夏浦为郡守,继而放到鄂渚为县令。从此以 后,景博民对仕途心灰意冷,不再热中功名利禄。他似乎识透了世态,看破了红尘,由 消极怠惰而玩世不恭,而堕落厌世,整日声色犬马,醉生梦死,根本不过问制下百姓之 饥寒困苦,致使一方民众辛苦备尝,灾祸横生。

景博民对屈原的堂堂仪表,睿智博学,洁身自好,故乡平寇,早有耳闻,倾慕日久, 一旦相见,喜不自抑,心花怒放,设盛宴为屈原接风洗尘。酒宴之上,景博民终因心绪 不佳,饮酒不多,竟酩酊悲哭,涕泪交流。同僚及众乡绅纷纷上前规劝,非但无益,反 倒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直闹腾到半夜子时,方不欢而散。屈原完全理解景博民的处境 和心情,毫不介意。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