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荀门师徒(下)
【155】荀门师徒(下)
夫慕仁义而弱乱者,三晋也;不慕而治强者,秦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是事实么?是。但却是一个让人无法接受的事实。
中国有句古话,叫“得民心者得天下”。此话大有道理。至少“得民心”是“得天下”的一个必要条件。所以千载之下,传说中的“尧舜禹汤”一直是圣王的范本。但这里面有一个大大的问题:“仁义”一定能得到民心吗?
韩非说,很遗憾,答案是否定的。
例子在那里明摆着的,六国以仁义自居,以虎狼视秦,“暴秦”之名,在六国四处流传。可战场上那些最拼命的,却不是“仁义”君主统治下的六国军士,而是“虎狼”君主统治下的秦国兵卒。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举个和政治无关的例子。不管是亲身经历,还是从小说、电视当中,大家想必都看过无数一爱一情故事。那么有一种事情在我们的地球上发生过亿万次,就是一个人全心全意、尽心竭力地去追求另一个人,可对方就是看他不上。或者说,一个人千好万好,可是对方就偏偏喜欢另一个远远没有他好的人。
也就是说,靠“好”,是未必能够赢得一爱一情的。至少,在现实中,男人的钱财与地位,女人的美貌与青春,比起品德来说更有吸引力。
这就是人一性一。
你对他好,他未必领情。你给他的,未必是他想要的。就算你给了他想要的,也未必架得住那些更有诱一惑力的吸引。
治国的原理也是如此。得民心,不在仁,不在善,仅仅在于给人民他们想要的东西。一部《韩非子》,彻底揭示了“仁政”与“得民心”不是一回事。
钓鱼,鱼饵与钓术而已。其它都是扯淡。
不过有个问题,国家有那么多人民,喜好各不相同。所谓众口难调,很难同时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怎么办呢?
这一点上,韩非领悟了商鞅的一精一髓,并把它发扬光大了。
商鞅为什么会成功?我们前面分析过。但有一点我们没有提,留到这里才讲。它未必是商鞅的本意,却是变法的客观效果之一,也成了韩非思想的核心。那就是——把社会简单化。
如果人民唯一能做的就是种田和打仗,那么只要让他们在种田和打仗得到利益,那么人们必然都去好好种田,好好打仗了。国必富,兵必强。
也就是说,把所有种田和打仗以外的行业,统统消灭!
这就是《韩非子》的一精一髓,著名的“五蠹”学说。《韩非子·五蠹》中有两句很有名的话:“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所以,儒和侠肯定是要被除掉的了。不仅如此,还有三种人也是要被干掉的:言谈者(纵横家、游说之士)、患御者(逃避兵役之人)和商工之民(商人和手工业者)。
如此一来,世界上还剩下什么人?对了,只剩下农民和士兵,那就最好了。按照韩非的说法,如果不除此五蠹,“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亦勿怪矣。”
一个没有思想,没有文化,甚至没有生活的世界。所有的人民,都变成没有智慧的笨蛋。在此基础上,只要君主掌握好什么时候赏,什么时候罚,什么时候威一逼一,什么时候利诱的尺度,则万民皆可被君主玩一弄于鼓掌之中了。则“以天下为之罗,雀不失矣”。
不得不说,韩非太险恶了。
一个只生产粮食和军队的国家,也太可怕了。一个除了吃饭就只有打仗的世界,太可怕了。这样的生活还有何乐趣可言?
韩非这么想是可以理解的。战国末年,诸侯纷争之惨烈,已经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地步。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没有过,在世界历史上恐怕也没有过。一部极度功利化的《韩非子》,是在一种极端险恶的大环境中孕育出来的。
一个几十万人可以在几日见灰飞烟灭的年代,出一个韩非,并不奇怪。他那天才头脑里的每一个细胞,都折射一出那个时代的悲哀与无奈。
而他自己,也是悲剧。
为了得到韩非,嬴政竟然扬言要兵发韩国。韩王被迫令韩非出使秦国。嬴政终于有机会见到这位他渴慕已久的政治一陰一谋家。
然而,那个时代最顶尖的政治理论家和最顶尖的政治实践家的对话,被一个人阻止了。这个人,便是韩非的师弟,李斯。
就是那个写下《谏逐客书》的李斯,在此时,却说出了一番完全相反的话。他伙同另一大臣姚贾向嬴政进言道:“韩非,韩国公子也。今大王欲吞并诸侯,韩非终究为韩,不为秦,此乃人之常情也。所以此人不能为我所用,久留归国,等于养虎遗患,不如杀之。”
就这样,那个灰暗的天才,走进了灰暗的牢狱。而李斯不愧为荀子的弟子,韩非的师弟,同样是一个优秀的心理学家。他深知嬴政必然反悔,于是赶在那一刻到来之前将毒一药送到了韩非手上。
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词语,叫朋友。世界上最可靠的人,是朋友。世界上最危险的人,还是朋友。
在李斯面前,韩非的所有才华都被一览无余。在李斯面前,韩非根本没有办法逃脱死亡的命运。一杯毒酒,令韩非冤死狱中。
可是,他无辜吗?
上天赋予了嬴政一个伟大的使命。在一场一陰一谋之后,帮助他完成使命的那个人的名字,由韩非换成了李斯。请看下集——横扫六一合。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