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文摘大全 > 人生> 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

来源: 读者 作者: 孟书子 时间: 2015-08-24 阅读:

  听闻麻省理工学院某中国籍学生自杀的消息时,我正在公交车站无聊地翻着手机。曼哈顿的灯光已经开始照耀在这个全世界最神奇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这是纽约最平凡不过的一个夜晚。

这个28岁的中国女孩2001年移居美国,获得电机工程学学士学位后曾经在华尔街工作,2011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知名的Sloan商学院就读。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她明年就毕业了。她在遗书中声嘶力竭地向活着的人哭诉:“除了中文,我觉得我没有任何优势。”

在美国的大学生活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曾和她一样,想要意气风发地冲刺华尔街,梦想在全世界的金融中心叱咤风云。麻省理工Sloan商学 院的网站,到现在还在执着地给我的邮箱留言做广告。大二结束的时候,我也曾和她一样,精疲力竭,觉得前途黯淡。她说,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面对比自己 优秀百倍的同学,她已经没有能立足的东西。

三四年前的我对此会再同意不过。可是她错了,我曾经也错了。也许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但吃掉我们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我们自己。

“宝贝你真聪明”

——伴随一生的魔咒

从小我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这是个才女,聪明得很”。如果说“聪明”二字在我的小学,甚 至中学年华是良好的祝愿,到了我出国,它摇身一变,变成了甩都甩不掉的魔咒。当今的发展心理学在谈及教育小孩的时候,也非常忌讳这两个字。全中国的家长都 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斐然,可是这个目标遮挡了家长们的视野,也给孩子的内心施加了无谓的压力。我的妈妈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女人,但是她良好的心愿也会造成适 得其反的效果。小的时候,妈妈为了让我自信一些,她告诉我我是个聪明的孩子。她热切的眼神二十多年来从来没有变过。小时候,妈妈借助钓鱼游戏教我认字,看 到我迷恋《还珠格格》,她就鼓励我读清朝历史。后来我迷上了英国魔幻小说《哈利·波特》,她就走遍当时并不发达的本地书店,最后从首都淘来最新版的书。在 大陆还没有中文译本的时候,我已经拥有了台湾版的第一本《哈利·波特》。我对《哈利·波特》的迷恋让我发现了该书中文版译文生硬,妈妈便鼓励我去读英文版 本。“聪明”这两个字在小学的时候让我自信无比,我坚信我可以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成功的早教的确让我在上小学的时候游刃有余。初中一年级时,我家搬到了 大连。第一次期中考试我只考了年级第188名,我顿时哭成了泪人。后面的几次考试,上了发条的我一口气冲到了年级19名。幸福随着第二次搬家再一次烟消云 散。我考进了北京四中,然后我的成绩就又垫底了。好在四中很人性化,从来没有公开过我那惨淡的排名,都是发给我一张张的小纸条。我又开始咬牙奋战,到了第 二年,我又排在了年级前20名。

但是这个故事,其实很悲伤。它并不是对奋斗的讴歌。

从一开始,我的所有动力都来源于:我很聪明,我应该比别人厉害才对。但是这个逻辑,一定会在强手如云的世界里漏洞百出。美国,就是我的第一个滑铁卢。

比不过别人就是世界末吗

如果说,在中国万千高考大军过独木桥的时候,我都一直是个站在聪明者队伍里的 幸运儿,那么来美国念书的最初两年,我幸运地倒下了。杜克大学是全美排名第8的学校,原始森林环绕着哥特式建筑。那本来应该是一个青春女孩的天堂。然而, 不一样的语言,金发碧眼、活力四射的美国同学,和各个国家高中的尖子生,组成了我的炼狱。思想因为语言的不熟练憋在肚子里倒不出来,文化差异大,学不过别 人,连玩也玩不过。慢慢地,我的心理压力让我开始怀疑出国的决定是否正确。

这是我们的教育带给我们的印记。从教育的开始就被注入了竞争的思想,在一轮轮激烈的竞争中,我们对自己的定义变成了一个个数字。在教育 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失去了定义自己的机会。孩童对聪明的理解,和对天才的理解差不多:“聪明的人总是不费吹灰之力便能解决任何难题,天才是不用付出太多努 力的。天才一旦用功便会有超出常人的飞速进步。”

如果说,在当今中国教育的道路上,被排名、被卷入竞争不可避免的话,那么家长能做的便是引导孩子,让孩子具有正确的归因能力:归因于事 而不是归因于人。告诉他做事要坚持,做人要负责任,告诉他除了自己没有人能够定义他。别人的夸赞和批评,到底是对事还是对人,这种差别对孩子的心理建设极 为重要。

20世纪90年代,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 Carol Dweck的研究表明:从小被夸奖聪明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表现出强烈的与他人竞争的意识。同时,他们也更容易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接受任何挑战。原因是 孩子们害怕失败后别人会怀疑他们不聪明。选择不尝试可以给自己留一条退路。而从小接受“对事不对人”夸奖的孩子,会对自己的进步更感兴趣,同时也更容易挑 战自己。这些孩子的承受能力更强,情绪也不会轻易受到影响。

夸孩子聪明,就是在告诉孩子成功的原因是他的本人特质。每当孩子做好了一件事,“聪明”这种夸奖让孩子自动将结果归因于自己本人的天生 特质,而不是他对这一件事的理解、努力程度和坚持程度,即所谓“对人不对事”。而当我们对孩子说“你真棒,这件事做得真好”的时候,孩子理解到的是大人对 这件事的赞扬。给孩子贴上“聪明”“愚笨”等标签会让孩子忽略他后天的努力和一件事本身的特性。当“聪明”的孩子比不过别人的时候,孩子会立刻将结果归因 于自己本身:“比不过别人,我就不再聪明了。如果我不聪明了,那我是谁呢?”

了解自己,才能了解世界

2012年,我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也处于思维的高地。充满了挫败感的学习生 涯,混乱不堪的人生规划,加之浮夸冷漠的社交圈,激发了我的求生本能。我开始反思自己,寻找问题的根源。当时还在念经济专业的我,一口气选修了两三门心理 学课。不好意思去看心理医生,就只好挽起袖子自己来了。

只有当一个人真正开始寻找自己的时候,他才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价值。去掉了所有的光环和附加价值,我是谁?

不要小看这件事,寻找自己很困难。一个人要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了解自己深层次的欲望,了解自己的心结和恐惧,才能真的做 到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义和目标。那些看起来非常确定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可能并不真的了解自己。漫漫高考路剥夺了孩子探索内心的机会,大部分家长也从未意识 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不了解自己,给很多人造成了一生的迷茫与困惑。很多伟人穷其一生都在定义自己。他们在寻找自己的路上,创造了伟大的作品,而成功只是 附加值。一个没有了自我的人,人生便会迷茫而灰暗。

那一年,我每天思考自己的喜恶。我发现自己喜欢自由,不喜欢被规矩捆绑手脚;我发现自己观察力很强,但是独立能力很差;我发现自己喜欢 深入交流的友谊胜过呼朋引伴的姐妹淘;我发现自己害怕孤单,却更害怕吵闹;我发现自己喜欢帅气但沉默的男生,讨厌放弃自我的女生。更深入一些,我发现我爱 跟别人比较的弱点最终让我陷入瓶颈,我发现我脆弱的体质和过重的心理防范机制使我根本不适合事务繁重、人脉胜过业务的金融业。我敏锐的感受力和细致入微的 观察力,促使我选择了心理学作为自己的专业。也正是因为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专业,我开心极了。同时我放弃了无时无刻不在的横向比较,开始为自己设立短期目 标。看着自己一点一点进步与超越,我既充实又幸福。

你的孩子了解自己吗?家长们可以问问自己的孩子。他最深层的恐惧除了蜘蛛是不是还有失去自我,他最擅长的事情是不是除了做数学题还有开导朋友。

  • 上一篇:
  • 下一篇: 那些“没用”的付出
  • 猜你喜欢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