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屉待遇
我一个深谙时尚之道,又极有品位,各方面强过我很多的朋友曾讲过这么一件事:她不否认自己喜欢爱马仕的丝巾,但她与别的跟风消费的人不同的是, 她深知爱马仕的文化精髓,熟知爱马仕的图案特点,知道哪个年份出过什么经典款型,永远只选择适合自己的两种色系。我对时尚不热衷,也没有消费名牌的习惯, 但她讲的东西我很爱听。她说香港爱马仕店里摆出来的货品品种单调、款型不多,最好的单品很难看得到,如果你不说韩语、日语或英语,便很难享受到“抽屉待 遇”。对这个“抽屉待遇”我特感兴趣,原来,最好的都被藏在抽屉里了。她们不喜欢那种什么都不懂的有钱人,一进爱马仕店就说:“什么是最流行的?这个我全 要了,还有吗?”那是不受欢迎的客人,他们看不起这样的人。如果你懂行,即使不买,也没人瞧不起你。
任何事都是有门槛的,钱不是门槛,门槛是与之配套的——你的心性有没有配得起大牌的内涵?有没有自己的品位、坚持和发自内心的热爱?然 后再去选择。并不是别人都说这是大牌,你就要买来做身份的象征。她享受到“抽屉待遇”,不是因为她会英语或是日语,而是因为她熟知爱马仕丝巾的尺寸、名 称、自己适合的色系。爱马仕每款丝巾都有名称,而她能准确说出她要的款式在哪一年推出过,她还可以在店员面前自如娴熟地表演丝巾的多种系法,她就这样通过 了资格验证,顺利享受到“抽屉待遇”,找到一款最适合自己的爱马仕丝巾。她说这样的资格认证都是潜在的,越是在发达国家越是如此,他们需要你懂得他们的产 品美在哪里,让他们看到你可以展示产品的美。真正好的产品,都希望有知音,而不是暴发户式埋单的人。她这样说,我真的替在欧洲豪购、一掷千金,却得不到任 何尊重的有钱人汗颜。
突然想起一个见多识广的朋友给我讲起的一件事,她先生去瑞士手表店帮国内的朋友带一块手表,因为赶时间,急匆匆询问店员,然后准备购买 离去,完成他人之托。但是老店员不紧不慢地说:“别急,你先听听我们手表的声音、看看表的结构,坐下来喝一杯咖啡再决定吧。”推开店门,喷泉池边居然有天 鹅。朋友总结,想买表,先安静地看看天鹅吧,他们的表只卖给懂得欣赏、了解它的人,要遇到知音,不然表会寂寞。
关于这个“抽屉待遇”的门槛,我很感兴趣。旅行也是一样的,有些人旅行,对一个地方的文化完全不了解,很盲目。我如果出国,一定是某个地方非常吸引我。比如曾去的西贡、吴哥窟、京都,都是如此。
去西贡,只是因为影片。我被那种热带殖民风情所吸引,被英雄片中西贡那种浓郁欲滴的色彩、中西交汇的神秘感、雨滴在树叶上的声音、吊扇 的光影盘旋所震撼。这些场景在我心中已过了好几十遍,那种气息吸引着我,前前后后好几年,终于在2010年成行。我不是个很有勇气的人,也不是说走就走的 人,一趟远行对我来说,肯定是下了很大决心。我看到的西贡,在我脑海里一一印证,当我站在西贡街头,在光影里停留,在街角埃及蓝的房子边喝一杯滴漏咖啡, 看着黝黑的越南女人沉默地忙碌,我的脑海里闪现了影片《垂直日光》的画面。西贡之行,点亮了我无数平淡的日子……
我去吴哥窟,只是因为“高棉的微笑”,我被那种神秘的石刻笑脸所打动,我曾盯着一张图片,很长时间移不开视线。这个世上,有些东西只能 天成,无法解释,在这些东西面前人显得渺小。于是,那个有神秘微笑的巴戎寺,我在两天之内去了两次。第一次是在下午,但感觉光线不对,人太多。第二天,我 选择清晨去,因为巴戎寺清晨的光线是最轻柔的,人也极少,于是我安静地坐在一张张石刻的笑脸下,细细慢慢地看,这些石刻笑脸有的神秘,有的忧伤,有的灿 烂,有的诡异,我内心不停地唏嘘感叹,对生命又多了一层领悟:人多渺小啊,不了解的东西太多了。
去京都,是因为我喜欢日本文学,《枕草子》《源氏物语》,还有《伊豆的舞女》……被日本的温泉文化、居酒屋文化、庭院文化所吸引,想去 京都也是想了很多年才成行。去之前的两个月,我每天晚上都把一些书中的情节重温一遍,当我踏上京都时,我似乎对它早已熟悉。在一个陌生的国度,我每天步行 六七个小时,没有疏离感,慢慢看,细细回味。在京都碰到一个懂英文的老板娘,当我说起日本的庭院、町屋、小街巷时,她夸赞我比她还了解。她当时就给我推荐 了一个有意思的小店。让我很奇怪的是,一些去京都旅行的人去之前都不知道有京都这个地方,也不了解日本的文化,只是因为要旅游,要购物,所以来了。我在心 里闷闷地想,那何必来这里,去香港购物还能省些钱,真是劳神费力还浪费钱。
有时,我真是有一种深深的遗憾,但别人花自己的钱,当然可以随便选择。只是我想说,旅行也是有门槛的,这个门槛不是钱,而是真正的热爱,不然,去哪里都不过是到此一游,为游而游,又有什么意思?
(激扬文字摘自新浪网作者的博客,辛 刚图)
猜你喜欢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