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演讲如抢银行
我有一段时间喜欢听《百家讲坛》。我发现,很多主讲人事后都感慨,录制一期节目实在太累了。讲稿必须反复修改以适应电视的特点,比如说层层设置悬念、动作、表情,跟动画的配合等等。于是,有人不解:像这样如同工具般被导演摆弄,学者的个人能力和风格何在呢?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难道不应该随时随地地出口成章么?
如果有人不适应《百家讲坛》的制作方法,说明他没抢过美国银行。在美国,早期抢银行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一般在天黑以后进行,趁着夜色用炸药炸开金库拿钱走人。从 1920 年左右开始,美国的银行业发生了技术进步:普遍安装了报警系统和水泥加固的防炸金库,一时之间黑帮没什么办法。但没过多久,新的劫匪改在白天抢银行,抢银行也技术升级了。
技术进步源于外号“男爵”的赫曼·莱姆。莱姆是德国人,曾在普鲁士陆军服役,被开除后移民美国。1917年在犹他监狱内服刑的时候,他想出了一套抢银行的新思维:借鉴军事原则,提前几周开始准备;然后去银行踩点,画图,甚至假装记者去了解内部运行;再给每个人分工:谁放哨,谁在大厅,谁干金库,谁开车;严格执行时间,规定的时间一到不管拿没拿到钱都必须离开;还要确定不同天气情况下的逃跑路线,并在车的仪表盘上粘贴精确到十分之一英里的地图。
考这套方案,从1919 到 1930年,莱姆集团在全国范围内抢了数十万美元。这套“暴力美学”的精髓,是事先不厌其烦的准备工作。所有可能性都要考虑到,一切意外都有预案。最专业的高手从不指望临场发挥,随机应变是外人看见的一种错觉。
不知有多少演讲者或老师,会用这种抢银行的精神准备讲演稿和教案。
量子力学创始者之一,英国理论物理学家狄拉克上大学的时候,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开始成为流行话题。但真正把相对论讲得精彩绝伦,以至于让狄拉克下决心自己非干理论物理不可的,是他在大学的哲学老师查理·布劳德。布劳德老师讲课向来精益求精。他会提前做好细致准备,把在课堂上要说的每句话都写在笔记本上,然后预先读两遍——穿插其中的笑话除外——笑话读三遍。不得不说,这位老师就具备“抢银行精神”。
旅美以来,我发现美国人作报告的水平普遍高于其他国家。这不仅仅是英语的问题,而是美国人对演讲极其重视。我曾经看到一些指导演讲的美国出版物里说,作报告不但要反复练,而且要用摄像机录下来自己看,以寻找毛病。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奥巴马,他的即兴讲话水平并不怎么样,但从他精彩绝伦的竞选和就职演说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在准备演讲方面多么用功。
最后有必要说一下抢银行故事的结局。莱姆是怎么死的呢?1930年,他在印第安纳州抢完一家银行撤离时,车胎爆了。对这样的意外,莱姆显然早有预案。他和其他3人很快抢了一辆车,但这车很特殊,装有限速装置,时速不能超过35英里。于是他们又抢了一辆车,但水箱漏了。他们便抢了第三辆,这辆车却只剩下一加仑汽油。最后在警察追车过程中,莱姆被击毙。
对于抢劫的勾当来说,准备再完美的计划也终会失败。所以,这种“抢银行精神”还是用在准备演讲上比较保险。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热门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