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方懂旅行
原来,他与哥哥一起享用午餐时,一刻不停地重复着自己旅行时的美妙遭遇。终于,八岁的侄儿在午餐结束前,放下了手中的汤匙与刀叉,满怀怜悯地对母亲说:“妈妈,我必须要说出来,听到叔叔一直反复唠叨不停,让我对食物感到厌烦。”
另一位聪明的女士,有更好的方法应对相同的烦恼。她的表妹刚从印度旅行回来,觉得自己满肚子都是奇异的旅行经验。早餐时,表妹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印度社会生活妙趣横生的描述当中,而早餐之后,表妹还准备着继续自己的感情抒发。此时,聪明女士从房间走出来,拿出一些布道文章、一本记事的本子、还有一支笔。她说:“表妹,你说的这些可都是精华啊。不能任其消失,你必须要将自己想要说的每个词语都记录下来。”。实际写下来的手稿内容极为有限。而聪明女士再不必为表妹的絮叨而烦恼了。
对多数人而言,旅行所带来的最好结果,就是当他们在返回时,那些原先熟悉的环境给自身带来的安全感,使得自己充满了感恩之情。原先看似单调的生活,旅游之后就激活了,与老朋友的关系重新获得了某种新的价值,过去让人厌烦的闲话也有了几分舒适的热度。毕竟,金屋银屋,还是自己的家屋最好。
当我们的双脚站在一片与自己毫无干系的土地上,会有某种莫名的冲动,不一样的喜悦之情。当我们驻足于过往的英雄或圣人墓旁,看看艺术或历史曾造就的熟悉而又陌生的场景,参观一下名人的故居,这些或单调或失落的景象,也会激起我们的种种感觉。当半生都在希冀向往的地方,出现在自己眼前时,当那种无数次与梦想相逢的神游场景,在这里被现实拍下了最为珍贵的照片时,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激动与幸福。惊呼?尖叫?兴奋?这一切,我想都不为过。
我不会因为别人的爱好与我不同,而与他们发生争执。如果一个人选择在旅途中寻找舒适的空间,还想亲手烹制一些美食或者尝尝美酒,甚至尝试与一些毫不熟悉的人进行有趣的闲聊,那么,就请放心大胆地做吧,尽情地品味旅途带来的愉悦之感。若某人想去研究经济状况、工资标准、生活现状,我也完全赞同。倘若某人想收集史料或者考古、测量露天庙宇的高度、墓冢的建造模式,或者搜集一些民俗风情和建筑风格,我也绝不会对他们的这些行为泼冷水。但是,我要申明一点,即我所认同的旅行者身上的那种同源精神,是那些让人充满印象与感觉,稀奇、美丽的历史场景。在这个精神状态下,任何让人感到烦恼、苦闷的东西,都会完全失去其控制作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旅行的次数也越来越少。其实,我并不在乎自己能否再次横跨英吉利海峡,对于旅行的意义,我并不认为有对与错、明智与愚笨、权宜与长远之分,因为旅行的本质应当是为了获得一种乐趣,而不是怀着某种责任感,因为如果这样的话,就实在是愚蠢之至。
然而,约翰逊博士曾说,多少不充分的理由汇在一起,也不能让其充分起来。随着年纪的不断增大,我才发觉,自己对身边这片美丽得无与伦比的土地,了解得真是可怜之极。所以,我才如纽曼诗歌中所描写的那样,不再向往远方的美景,因为身边的景色,已经让我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生活在西半球的人们,经常会犯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欲望太强,以致淹没了自身的思想。在我认识的很多人中,生话目标似乎都集中体现于某些固定的生活方式,他们借此来忘记自身的存在,从而避免让自己缅怀过去。
如果一个人习惯于各种忙碌的生活,而忘却本身所存在的价值,那么,旅行对于这些忙碌的人来说,还真是一个消磨时光的权宜之计,因为在忙碌当中,他们不会去思考自身的存在价值,反而省却了许多烦恼。这样一种权宜之计,我虽不敢说是他们应该接受的惩罚,但是,我的确会为这些人感到遗憾。
许多人在旅行当中,并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也没有将思考当作一种修行,反而沉浸在忙碌的生活中而不能自拔。如果有人质问思考本身有何好处的话,我只能这样来反问他:“倘若你总是不断地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请问,这又有什么好处呢?”
至于人生的旅程究竟通往何处,我与任何人一样,都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但是,我坚信,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上,井非要枉费人生、无所作为。正如《小孩儿》中的龙虾大声地疾呼:“让我静一静,我想要思考一下。”我相信,这样的精神活动,对人本身也是大有裨益的。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热门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