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一(22)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对大众说:「此菩萨以前二摄——布施摄、爱语摄来摄取众生;以后二摄——利行摄、同事摄来摄法,只是因为信解力的缘故,其修行未能很好地通达无碍。这些菩萨,在十波罗蜜多中,以「檀波罗蜜多」为增上;并非不去修行其余诸波罗蜜多,只是仅仅根据自己的力量以及资质的限度而已。」
「这些菩萨随着自己的勤奋修行,供养诸佛,教化众生,都已经修行清净地法,将所有善根都回向一切智地,转转使其心明净,调柔成就,随意使用。佛子!譬如金师善巧炼金,多次将金放入火中,转转使其明净,调柔使其成就,随意使用。菩萨也是如此,供养诸佛,教化众生,都是为了修行清净地法,所有善根都是完全用来回向一切智地,转转使其心明净,调柔成就,随意使用。」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于初地,应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推求请问,于此地中相及得果①,无有厌足,为欲成就此地法②故;亦应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推求请问,第二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彼地法故;亦应如是推求请问,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彼地法故。」
【章 旨】从此章进入「果利益校量胜」之二——「发趣果利益胜」的内容。关于其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解释说:「『发』谓发进,『趣』谓趣向。于地满中,更求明解,为能发趣。发自此地,趣向后后,为所发趣。」这是说,以此地所修的境界为依托,归向更进一层的境地。此章宣明,证入此地的菩萨应该善于推求请问初地及其它九地的修行相状以及得果之情形。
【注 释】①相及得果 关于此语,依照世亲、澄观的这些解释,「相」即所对治的诸障,以及「能对治」——「方便智」;「得」是「根本智」;「果」是「后得智」。「方便智」,又作「权智」,是与「实智」相应而言的,指熟达方便法之智,也指行善巧方便之智。佛、菩萨有三业方便之法:其一为「身巧」,为化度众生,而权现佛、猕猴、鹿、马等各类身形。其二为「口巧」,实无三乘之差异,随顺众生根机,而权说三乘之法。其三为「意巧」,寻念过去诸佛之善巧方便行化,我今所得道,亦应宣说三乘之法。「根本智」,又作「根本无分别智」、「无分别智」等,乃直证二空所显真如之理,断惑障之智,也即照了无差别之智。「后得智」,又称「后得差别智」,乃转有为之事境,了知依他起性之如幻,而不生我法之迷惑,也即照了差别之智。②欲成就此地法 此处所言也就是初地的核心内容「信、悲、慈、舍」等「十行」。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对大众说:「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于初地,应该跟从诸佛、菩萨以及善知识的所在去求学请教,对于此地中的相以及所获得的果,无有厌恶满足,因为想成就此地之法的缘故;菩萨也应该跟从诸佛、菩萨以及善知识的所在去求学请教,对于第二地中的相以及所获得的果,无有厌恶满足,因为想成就那地中之法的缘故;菩萨也应该如此去求学请教,对于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中的相以及所获得的果,无有厌恶满足,因为想成就那些地中之法的缘故。」
「是菩萨善知诸地障对治,善知地成坏①;善知地相果,善知地得修,善知地法清净②;善知地地转行,善知地地处、非处,善知地地殊胜智③;善知地地不退转④;善知净治一切菩萨地乃至转入如来地⑤。」
「佛子!菩萨如是善知地相,始于初地起行不断,如是乃至入第十地,无有断绝。」
「由此诸地智光明故,成于如来智慧光明。」
【章 旨】此章有三方面的内容:其一为「知」,证入初地的菩萨通过请教求道而获知五种方便,经文中十句分别属于:「一、观方便。二、得方便。三、增上方便。四、不退方便。五、尽至方便。」(世亲《十地经论》卷三)其二为「行」,即「十地」修行。其三为「到」,即所到达之所。而正面阐述「发趣果」之内容的四个部分——「一问」、「二知」、「三行」、「四到」之间的关系,如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所解释的:「『知』是名解,正能发趣。然由『问』故知,所以先『问』。『知』意在『行』,『行』必能『到』。」
【注 释】①知诸地障对治善知地成坏 依照世亲的归纳、澄观的解释,这两句是指「观方便」,「观」是「观解」的意思。第一句「诸地障对治」是「以能治观解,治十种障,立十地。」这是从「所断」的角度来说明「观」。第二句「善知地成坏」是「揽行成位集故,名『成』诸行;各住散故,名『坏』。」这是从「所知」的角度来说明「观」。「成」的意思是积累「行」而成就初地等果位,「坏」则是指修行未达到目的而未成就。②善知地相果善知地得修善知地法清净 依照世亲的归纳、澄观的解释,这三句是指「得方便」,又包含三种方便:「善知地相果」句为「欲入方便」,指「方便智,带相观终,故名『相果』。」「善知地得修」句的意思为「已入方便,即根本智,显是证修,非缘修故。」「善知地法清净」句为「胜进方便」,是指「后得智,谓『信』等成地之法,离障清净故。」③善知地地转行善知地地处非处善知地地殊胜智 依照世亲的归纳、澄观的解释,这三句是指「增上方便」,「进修后位,故名『增上』。」「善知地地转行」的意思为:「依前起后,地背相舍故。」这是说,每一地都有不同的修行相状。「善知地地处、非处」中,「二执名『非处』,二空为『住处』。」「二执」即「人执」、「法执」;「二空」即「人空」、「我空」。「善知地地殊胜智」中,「以后胜前,增长善巧,名殊胜智。」④善知地地不退转 依照世亲的归纳、澄观的解释,这一句是指「不退转方便」,即前述「三方便,无退息故。」⑤善知净治一切菩萨地乃至转入如来地 依照世亲的归纳、澄观的解释,这一句是指「尽至方便」,「净治,菩萨地尽,转至佛智地故。」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对大众说:「这些菩萨善于知晓诸地障碍的对治方法,善于知晓修行地的成与坏;善于知晓诸地的相与果,善于知晓诸地的得与修,善于知晓诸地法的清净;善于知晓每一地的转变之行,善于知晓每一地的住处与非住处,善于知晓每一地的殊胜智慧;善于知晓每一地的不退转境界;善于知晓净治一切菩萨地之后进入如来地。」
「佛子!菩萨如此善知诸地之相,是从初地修习信、悲、慈、舍等十行开始,并且从此不再间断,如此直至进入第十地而无有断绝。」
「由此诸地智慧光明的缘故,成就了如来智慧光明。」
「佛子!譬如商主善知方便,欲将诸商人往诣大城①,未发之时,先问道中功德过失,及住止之处安危可不,然后具道资粮②,作所应作。佛子!彼大商主虽未发足,能知道中所有一切安危之事,善以智慧筹量观察,备其所须令无乏少,将诸商众乃至安隐到彼大城,身及众人悉免忧患。佛子!菩萨商主亦复如是,住于初地,善知诸地障对治,乃至善知一切菩萨地清净,转入如来地,然后乃具福智资粮,将一切众生经生死旷野险难之处,安隐得至萨婆若城③,身及众生不经患难。」
「是故,菩萨常应匪懈勤修诸地殊胜净业,乃至趣入如来智地。」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入菩萨初地门』,广说则有无量无边百千阿僧祇差别事。」
【章 旨】此章先以譬喻来说明「发趣果利益胜」之内容的四个部分——「一问」、「二知」、「三行」、「四到」。譬喻的具体层次见注释。此章的最后,总结「发趣果殊胜」的内容。
【注 释】①譬如商主善知方便欲将诸商人往诣大城 佛陀跋陀罗译《华严经》为:「如大商主,多将贾人,欲至大城。」(佛陀跋陀罗译《华严经》卷二十三)而菩提流支译《十地经论》则为:「善巧导师多将人众,向彼大城。」(世亲《十地经论》卷三)可见,此中的「商主」大概是指商队中的领头人兼向导。关于此譬喻的意义,世亲、澄观的解释较为详细。「『多将人众向彼大城』者,令得正行故。」这是譬喻的概括意义。其中,含有两种方便:第一为「不迷道方便」,「于道路中是利是退、患,于道路处是胜是过咎,皆善巧知。」第二为「资具利益方便,如经具道资粮,作所应作故。」(世亲《十地经论》卷三)②资粮 即必需品、积集、准备之意。「资」为资助,「粮」为粮食。如人远行,必假粮食以资助其身,故欲证三乘之果者,宜以善根功德之粮以资助己身。诸经中亦每以「资粮」一词引申为趋向菩提之资本,或谓长养资益菩提之因的诸善法。③萨婆若城 「萨婆若」指一切种智,即诸佛究竟圆满果位的大智慧。此处用「城」来喻指佛教修行的最终目标,以与上述商主带领商人前往大城的譬喻对应。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对大众说:「佛子!譬如商主善于知晓各种方便,想带领很多商人前往到达大城,在未曾出发之前,他会先询问路途中的有利之处与过失之处,以及可以住止之处等等的安危与否,然后纔准备道路上使用的资粮,以及作应该做的事情。佛子!那大商主虽然还未起步出发,就已经能够知晓路途中所有一切安全与危险之事项,善于以智慧筹量观察诸事,准备所需要的物品不使其缺乏,这样纔能带领诸商众安全、稳当地到达那座大城,使自己的身体以及众人都完全免于忧虑与患难。佛子!菩萨和商主也是一样的,住于初地,善于知晓诸地障碍的对治方法,甚至善于知晓一切菩萨之地的清净,转变进入如来之地,然后乃具备福分与智慧的资粮,带领一切众生经过生死的旷野和危险困难之地方,安全、稳当地到达萨婆若城,自己的身体以及众生都不经过患难。」
「因为这些缘故,菩萨常常应该不懈怠,勤奋地修行诸地殊胜的净业,直至趣入如来智地。」
「佛子!这就叫『略说菩萨摩诃萨入菩萨初地门』,具体地说则有无量无边百千阿僧祇差别事相。」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初地,多作阎浮提王①,豪贵自在,常护正法②,能以大施摄取众生,善除众生悭、贪之垢,常行大施无有穷尽。」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