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一(24)
其二,关于「调柔果利益胜」、「, 发趣果利益胜」、「摄报果利益胜」、「愿智果利益胜」四个部分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解释说:「初二是其行修方便,后二是其报行纯熟。行修唯在地满,报行该于始终。从初住地乃至地满,所受王身说为『摄报』,所有作用说为『愿智』。又初二、后一,此地定有。『摄报』一果,有无不定,容有不作,故云『多作』。而定能作故,亦定有。又,初二果亦是地法,初『行』,次『解』,是『所修』故。后之二果唯『果』非『法』,初体,后用,非『所修』故。是以经于二果之后,便有结文云『略说初地法门』。不得此意,则似论家谬取法门,滥为果称。」可见,四者的关系有三层较为重要:第一,「调柔果利益胜」、「发趣果利益胜」指「行修方便」,而「摄报果利益胜」、「愿智果利益胜」则指「报行纯熟」。前者在「地满」便能完成,后者则在十地的每一地修行的「前、中、后」三个阶次中始终起作用。第二,从初住地至「地满」即「正住」之「报行」为「摄报」,其所起的作用称之为「愿智」。第三,「调柔果」、「发趣果」、「愿智果」等三者在初地一定形成,而「摄报果」则或有或无。第四,「『发趣』文局初地,以最在初故。义通十地,通解十地故。」在后面的九地中,不再有「发趣果」。
其三,「校量胜分」的内容至此宣说完毕。而初地部分的「长行」即散文部分到此也结束了。
(三)、重颂分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若人集众善,具足白净法,供养天、人尊,随顺慈、悲道,信解极广大,志乐亦清净。」
「为求佛智慧,发此无上心。净一切智、力,及以无所畏。成就诸佛法,救摄群生众。为得大慈悲,及转胜*轮,严净佛国土,发此最胜心。一念知三世,而无有分别,种种时不同,以示于世间。略说求诸佛,一切胜功德,发生广大心,量等虚空界。」
「悲先慧为主,方便共相应,信解清净心,如来无量力。无碍智现前,自悟不由他,具足同如来,发此最胜心。」
「佛子始发生,如是妙宝心,则超凡夫位,入佛所行处,生在如来家,种族无瑕玷,与佛共平等,决成无上觉。纔生如是心,即得入初地,志乐不可动,譬如大山王。」
【章 旨】此章之后为「初地」部分的「应颂」(又作「重颂」、「重颂偈」)。金刚藏菩萨为了会众更加清晰地把握此义,而以偈颂的形式再次宣说初地欢喜地的修行方法以及所得之果。此四十六偈半,大分为二,前四十四偈半重新说明了「说分」、「校量胜分」中所宣讲的内容。最后二偈为总结。在此章的十一偈颂,金刚藏菩萨为会众重宣「说分」中「住分」的内容。最初一颂半说明凭借什么身相而进入初地,其次的四颂半说明修行菩萨行是为了获得什么境界(「义」),再其次的二颂说明以什么为根据而进入此地,后三颂说明进入初地有何相状。
【语 译】那时,金刚藏菩萨为了重新宣示这些道理而以偈颂形式说:「如果人们聚集了很多的善行,具备满足了清净法,并且供养作为天、人之尊的佛,随顺着慈悲之道,他们的信解就极其广大,志向和快乐也是清净的。」
「菩萨为了求得佛的智慧,而开发出追求无上佛道的心。菩萨想获得一切智及其力,以及佛所具有的四无所畏。菩萨的目的是成就诸佛之法,并且以之救拔摄持众生群体。菩萨是为了获得大慈大悲,以及能够旋转殊胜的*轮为众生说法,为了庄严清净国土使其成为佛国,纔开发此最殊胜的心。菩萨追求的是以一念知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并且对于众生无有任何分别的智慧,菩萨修行的目的是以种种不同的时间,显身于世间而救度众生。菩萨修行是为了求得诸佛的境界,获得诸佛的一切殊胜的功德,开发生起如同虚空界一样广大的心。」
「菩萨修行中,首先需要凭借大悲,而大悲之心是以智慧为其核心的,再加上方便智慧与其大悲心相应起作用。菩萨凭借信解而成就的清净心,获得如同如来一样的无量之力。经过这样的修行,无碍智就会显现出来,依凭自己悟解而不依靠外力,菩萨具足如同如来的境界,开发出如同如来般的最殊胜的心。」
「佛子开始开发生起如此美妙而宝贵的心,就可以超越凡夫之位,进入佛所行的境界,出生在如来之家,其种族就不会有任何瑕疵与污染,就与佛可以平等,并且最终成就无上觉悟。菩萨刚刚产生如此之心,就随即得以进入初地,其志向、乐趣就如同大山之最高者一样不可动摇。」
「多喜多爱乐,亦复多净信,极大勇猛心,及以庆跃心,远离于斗诤,恼害及瞋、恚,惭、敬而质直,善守护诸根,救世无等者,所有众智慧。」
「此处我当得,忆念生欢喜。始得入初地,即超五怖畏,不活、死、恶名,恶趣、众威德,以不贪着我,及以于我所。是诸佛子等,远离诸怖畏。」
【章 旨】金刚藏菩萨在此章的五偈中为会众宣说初地的涵义,即前述「说分」中「释名分」的内容。开始二偈半宣说的是初地的「喜相」,其余二偈半宣说获得「喜心」的原因、根据。
【语 译】金刚藏菩萨以偈颂形式继续对大众说:「初地之所以称之为『欢喜」,是因为其有很多喜,譬如爱乐之喜、净信之喜、勇猛之喜、庆跃之喜、无斗诤之喜、无恼害之喜、无瞋恚之喜等等,菩萨在此地常怀惭愧之心和恭敬之心,并且以质直之心善于守护诸根,具有可以救拔世间众生的无与伦比的所有智慧。」
「菩萨在此地,忆念到此境界是我应当能够获得的,就产生欢喜。开始得以进入初地,就随即超越了不活畏、恶名畏、死畏、恶道畏、大众威德畏等五种怖畏。因为他们不贪着于有我以及我所的存在,因此这些佛子,就远离了五种怖畏。」
「常行大慈愍,恒有信恭敬,惭愧功德备,日夜增善法,乐法真实利。」
「不爱受诸欲,思惟所闻法,远离取着行,不贪于利养,唯乐佛菩提,一心求佛智,专一精一无异念。」
「修行波罗蜜,远离谄虚诳。如说而修行,安住实语中。不污诸佛家,不舍菩萨戒,不乐于世事,常利益世间。修善无厌足,转求增胜道,如是好乐法,功德义相应。」
【章 旨】此六颂为「说分」之三「安住地」部分的内容。在起首五句,金刚藏菩萨为会众重新宣说「信心成就」(其涵义为勤奋地修行善根首先需从「信心」开始),随后七句宣说「修行成就」,最后三偈则宣说「回向成就」(「回向」是指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趣入菩提涅槃)
【语 译】金刚藏菩萨以偈颂形式继续对大众说:「进入此地的菩萨常常实践大慈悲,一直有信和恭敬之心,常常怀有惭愧之心因而具有所有功德,日夜增长善法,以正法为乐而获得真实的利益。」
「进入此地的菩萨不喜爱、接受诸欲,思惟自己从佛那里所听到的法,远离取着之行,不贪于利养,仅仅只是对成佛的菩提心有兴趣,一心追求佛智,心思专门一精一细无有任何其他念想。」
「进入此地的菩萨修行波罗蜜多,远离于谄、妄语。如同佛所说而修行,安住于真实之语中。不污染佛家,不舍弃菩萨戒,不乐于世事,常常为世间求取利益。菩萨常常修善而从不产生厌恶和满足之心,转求增胜之道。菩萨如此喜欢并且以此法为乐,自然就会产生相应的功德。」
「恒起大愿心,愿见于诸佛,护持诸佛法,摄取大仙道。常生如是愿,修行最胜行,成熟诸群生,严净佛国土。一切诸佛刹,佛子悉充满,平等共一心,所作皆不空;一切毛端处,一时成正觉。如是等大愿,无量无边际。」
「虚空与众生,法界及涅槃,世间佛出兴,佛智、心境界,如来智所入,及以三转①尽。彼诸若有尽,我愿方始尽。如彼无尽期,我愿亦复然。」
【章 旨】从此开始的二十二偈半,是对于「校量胜分」的内容的重颂。在此章,金刚藏菩萨为会众重新宣说「愿胜」。菩萨进入此地发十大愿,即「供养愿」、「受持愿」、「转*轮愿」、「修行二利愿」、「成熟众生愿」、「承事愿」、「净土愿」、「, 不离愿」、「利益愿」、「成正觉愿」。此章概括了此「十大愿」的内容以及前述以「十无尽」句对于「十大愿」之殊胜性的说明。「十无尽」为「众生界尽」、「世界尽」、「虚空界尽」、「法界尽」、「涅槃界尽」、「佛出现界尽」、「如来智界尽」、「心所缘界尽」、「佛智所入境界界尽」以及「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
【注 释】①三转 指前文所言的「世间转」、「法转」、「智转」。此「三转」大致可以理解为「世间之生起」、「法之生起」、「智之生起」,而「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则须当作一个整体来理解,即是指由生起之「世间」、「法」、「智」等构成的一个存在。
【语 译】金刚藏菩萨以偈颂形式继续对大众说:「菩萨一直生起这样的大愿心,希望见到诸佛,希望护持诸佛之法,希望摄取获得诸佛之境界的方法。菩萨常常产生如此大愿,修行最殊胜之行,使众生成熟,严净诸佛的国土。一切诸佛之土,佛子都完全充满,具有与佛平等的同样的心,其所作都不空;菩萨希望在一切毛端之处,在一时成佛。如此等等大愿,是无量而无有边际的。」
「如果众生界尽、世界尽、虚空界尽、法界尽、涅槃界尽、佛出现界尽、如来智界尽、心所缘界尽、佛智所入境界界尽以及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如此这些如果有尽,我的愿望方纔尽。如果这些无有穷尽之期,我的大愿也是没有穷尽的。」
「如是发大愿,心柔软、调顺。」
「能信佛功德;观察于众生,知从因缘起,则兴慈念心,如是苦众生,我今应救脱。为是众生故,而行种种施,王位及珍宝,乃至象、马、车,头、目与手足,乃至身、血肉,一切皆能舍,心得无忧悔。求种种经书;其心无厌倦;善解其义趣,能随世所行;惭愧自庄严;修行转坚固;供养无量佛,恭敬而尊重。」
【章 旨】在此章的六颂中,金刚藏菩萨又以偈颂形式向会众重新宣说初地菩萨修行的殊胜之处,也即初地「校量胜分」的第二部分「修行胜」的内容。起首的半颂重宣「行」所依持的十种殊胜之心,即「利益心」、「柔软心」、「随顺心」、「寂静心」、「调伏心」、「寂灭心」、「谦下心」、「润泽心」、「不动心」、「不浊心」。其后的五偈半颂则重新宣说初地所修的十种殊胜之行,其名目则为「信」、「悲」、「慈」、「舍」、「无有疲厌」、「知诸经论」、「善解世法」、「惭愧」、「坚固力」以及「供养诸佛,依教修行」。
【语 译】金刚藏菩萨以偈颂形式继续对大众说:「菩萨发如此大愿,就获得了柔软心、随顺等十种心。」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