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古典文学 > 佛经大全 > 华严经白话文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六(17)

第二,关于此地名为「法云」的意义。简言之,菩萨至此位,大法智云含众德水,如虚空覆隐无边二障,使无量功德充满法身,因此名为「法云地」。澄观综合诸家之说,对其涵义作了较为全面的解释。首先,从字义角度,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说:「『云』者,是喻,略有三义:一、含水义。二、覆空义。三、霔雨义。」而将「法」与「云」联系起来,「云」则有四义:「一、喻智慧。二、喻法身。三、喻应身。四、喻多闻熏因。」澄观赞成《摄大乘论》的解释,其文曰:「譬如大云能覆如空,广大障故。此喻覆空义。即以前智(即「一切智」)能覆惑、智二障。又云,又于法身能圆满故。此有二义:一、喻『霔雨』义。即上之智出生功德,充满所依法身故。二、喻『徧满』。即前之智自满法身耳。」

第三,关于此地「现前地」在「十地」中的地位与特点。如澄观所说,十地的宗趣都是「以地智、断证、寄位修行为宗,以显圆融无碍行相为趣」,「为成佛果为趣」。然而,从「所修」、「修成」、「寄位行」、「寄乘法」等四者分别言之,各「地」则略有分别。其一,从「所修」角度言之,第十「法云地」为「受位行」。其二,从「修成」角度言之,「七地已去是菩萨慧。」其三,从「寄位行」的角度言之,十地各寄一度,第十「法云地」为「智度」即「智波罗蜜多」。其四,从「寄乘法」角度言之,「八地已上出出世间,是一乘法故,以诸乘为此地法。」「诸乘」属于出世之「声闻」、「缘觉」、「菩萨」三乘。

「如是诸地佛智中,如十山王嶷然住。初地艺业不可尽,譬如雪山集众药;二地戒闻如香山;三如鞞陀发妙华;焰慧道宝无有尽,譬如仙山仁善住;五地神通如由干;六如马耳具众果;七地大慧如尼民;八地自在如轮围;九如计都集无碍;十如须弥具众德。」

「初地愿首二持戒;三地功德四专一;五地微妙六甚深;七广大慧八庄严;九地思量微妙义,出过一切世间道;十地受持诸佛法,如是行海无尽竭。」

「十行超世发心初,持戒第二禅第三,行净第四成就五,缘生第六贯穿七,第八置在金刚幢,第九观察众稠林,第十灌顶随王意,如是德宝渐清净。」

【章旨】此章七颂半颂「地影像分」的内容。「于中,初三偈半,颂山喻。次二,颂海喻。后二,颂珠喻。」(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以偈颂的形式对会众说:「如是诸地所证的佛智中,如同十大山王般巍然耸立。初地艺业是不可穷尽的,譬如雪山聚集了许多药品;二地『戒』如同香山;三地如同鞞陀长出美妙的花;焰慧地确实没有穷尽,譬如仙山有仙众住于其中;五地的神通如同由干山;六地如同马耳山具备众果;七地大慧如同尼民山;八地自在如同轮围山;九地如同计都山聚集无碍智慧;十地如同须弥山具足众德。」

「初地以大愿为首,二地以持戒为首;三地以功德为首,四地以禅定为首;五地微妙,六地甚深;七地广大慧,八地庄严;九地思量微妙义,出过一切世间之道;十地受持诸佛法,如此行海无有尽竭。」

「第一地发一切智心。第二地持戒、头陀行,正行明净。第三地诸禅三昧,圆满无缺。第四地道行清白,离诸垢秽。第五地方便、神通,内外明彻。第六地缘起智慧,善能钻穿。第七地贯以种种方便智缕。第八地置于自在高幢之上。第九地观众生行,放闻持光。第十地受佛智职,堕在佛数,能够为众生广作佛事。」

「十方国土碎为尘,可于一念知其数,毫末度空可知量,亿劫说此不可尽。」

【章旨】依据澄观的判释,此章一偈「结说无尽」(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即十地之法是无穷无尽的。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以偈颂的形式对会众说:「即便是十方国土都碎为微尘,菩萨可以在一念之间知晓其数量,以最微小的东西去量度虚空,也可以知晓数量,但以亿劫的时间宣说此十地之法也是说不尽的。」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