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古典文学 > 佛经大全 > 华严经白话文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二(15)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在修习四禅的基础上,超越一切色想,灭除有对之想,不念种种想,进入无边虚空,住于虚空无边处。菩萨接着修习,超越一切虚空无边处,进入无边识,住于识无边处。菩萨接着修习,超越一切识无边处,进入无所有处,住于无所有处。菩萨接着修习,超越一切无所有处,住于非有想非无想处。菩萨只随顺法的缘故,修行而没有乐于执着的对象。」

【说明】至此,「厌分」的内容,金刚藏菩萨讲解完毕。有几方面可特别注意:

第一,「厌分」的涵义,如世亲《十地经论》卷五的解释:「是菩萨闻诸法已,知如说修行乃得佛法,入禅无色无量神通,彼非乐处,于中不染,必定应作故。」「厌分」所证则为「禅善巧决定观察智」,而「厌」的涵义则如澄观所说:「谓不乐不染即是『厌』义,其无量神通是厌之果。」

第二,关于「厌分」的内容,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又将其科判为七部分,即「经文七相」:「一、依何修?二、云何修?三、何处修?四、何故修?五、何时修?六、何为修?七、何所修?」澄观又将此七方面分为三层次:

其一,前四个回答修行方面的问题。「依何修」的答案是依持于正法,「云何修」的答案是「摄心安住」,「何处修」的答案是「于空闲处」,而「何故修」之「故」是指修行的因缘,其答案是「作是思惟,如说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口言而可清净」。

其二,「何时修」与「何所修」属于「证入」,前者为入「住此发光地时」,后者为「四禅八定」。

其三,「何为修」是指证入此地的目的,世亲的解释是为了救度五种众生。

第三,此部分所讲的「四禅八定」为第三地「发光地」的核心内容,应该特别引起注意,注释因而也稍微详细了一些。

「佛子!此菩萨心随于慈①,广,大,无量,不二②;无怨,无对③;无障④;无恼⑤。徧至一切处⑥。尽法界,虚空界⑦。徧一切世间⑧。」

【章旨】从此章开始,进入「厌果分」。所谓「厌果」,据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的解释:「地满,心中得无量等,是厌之果。」「厌果,即前八定之所等引,故名为『果』。」也就是说,此部分所言的内容是前述「四禅八定」所引发之果。据澄观的判释,此部分又分为三层次,此章为其第一层次「行方便果」的内容。「行方便果」即「四无量行」,经文较为详细地叙说了「慈无量行」。

【注释】①此菩萨心随于慈此句为此章「慈无量行」的总体概括。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解释说:「『随』有二义:一、心不趣寂,动皆合慈。二、以此慈心随逐于物,如犊逐母。」「慈」的基本涵义是愿给一切众生安乐的心,也就是仁爱心的无限扩大。②广大无量不二依照澄观的解释,此四方面的内容为给予众生「乐」,经文显示了「乐」的四方面「行相」。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说:「『广』者,与欲界『乐』,欲境广、多故。『大』者,与同『喜』、『乐』,谓初、二禅『喜受』俱,故高出名『大』。『无量』者,与不同『喜』、『乐』,三禅已上离『苦』离『喜』故,深故名『无量』。『不二』者,三『乐』平等与故。」这是澄观引用世亲的解释而略作发挥。澄观所记载的另外一种解释则为:「『广』则无乐不与。『大』谓菩提涅槃。『无量』谓穷来际。『不二』者,无一不与故。」③无怨无对世亲《十地经论》卷五解释说:「云何『障对治』?与不爱者与爱,此障对治,如《经》『无瞋恨』、『无对』故。」「障对治」的涵义就是「对治」「瞋」和「有对」两种障碍。「有对」即于法有碍之意,「五根」、「五境」及「心」、「心所」等诸法,受障碍而不生,或被所取所缘之境所拘碍而不能转他境,称为「有对」。据《俱舍论》卷二十九,有「四无量」对治四障之说,即「慈无量」主要对治「瞋」。④无障这一句的涵义为「行清净慈」,其内涵为:「正断身心不调、睡眠、掉悔诸盖等。」(世亲《十地经论》卷五)「五盖」为「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法盖」。⑤无恼此句是言「摄果」。世亲《十地经论》卷五解释说:「云何『摄果』?欲、色界中受正果、习果,无苦事故。」即「慈心」之「定力」起于「色界」的正果,并无苦恼等事,因此称「无恼」。⑥徧至一切处澄观解释说:「『徧至一切处』即『法缘慈』,横遍十方,竖通三界,彼中所有一切诸法皆能缘念。然法有二种:一、缘圣、凡五蕴之法。二者,众生所有分别作业之法。此即所化差别故。」(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这是说,菩萨缘念一切凡、圣之法。⑦尽法界虚空界此二句说的是「无缘慈」。⑧徧一切世间此句为「慈无量行」的结语。澄观解释说:「末句云『遍一切世间』者,总结上慈,成无量义也。」(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据《俱舍论》卷二十九载,「无量」一词,凡有三义:其一,以无量之众生为此「四心」之所缘。其二,此「四心」能牵引无量之福,其三,此「四心」能招感无量之果。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此菩萨心随于无量慈心,具有广、大、无量、不二的特性;此无量慈心又是无瞋恨,无有质碍的;是清净的;具有无恼之果报。菩萨的慈无量心徧至一切处。菩萨的慈无量心穷尽法界,穷尽虚空界。总之,菩萨所具的这一慈无量心徧及一切世间。」

「住悲①、喜②、舍③,亦复如是。」

【章旨】此章以前文对于「慈无量行」的叙述来比拟类推「悲无量行」、「喜无量行」、「舍无量行」。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又解释说:「四种无量为四有情:谓缘『求乐众生』兴『慈』,『有苦』兴『悲』,『有喜』随『喜』,『有惑』不染。」最后一句即指「舍无量行」,为「有惑众生」发「舍无量行」。

【注释】①悲「四无量心」(也称「四无量行」)之一。「悲」为「悯伤」之意,即济拔无量众生苦之心。指菩萨悯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故称「悲无量心」或「悲无量行」。据《大智度论》卷二十载,缘无量之众生,思惟离苦,而入于悲「等至」,称为「悲无量心」。又据《俱舍论》卷二十九载,「悲无量心」能对治「四障」中的「害」障。②喜「四无量心」(也称「四无量行」)之一,即见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生喜悦之心。据《俱舍论》卷二十九载,悲无量心能对治「四障」中之「不欣慰」障。③舍「四无量心」(也称「四无量行」)之一,对无量之众生无爱无憎,住于平等之心,也即舍怨亲、喜乐、苦忧等念之心,并能舍贪、瞋、痴之烦恼。据《俱舍论》卷二十九载,「舍无量心」能对治欲界之「贪」、「瞋」。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住于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也与慈无量行相同。」

【说明】「厌果分」的第一部分——「四无量行」之内容,至此,金刚藏菩萨已经宣说完毕。「四无量行」,也称之为「四无量心」,即「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与一切众生乐,名为「慈无量心」;拔一切众生苦,名为「悲无量心」;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生欢喜,名为「喜无量心」;对于如上三心,舍之而不执着,或怨亲平等,不起爱憎,名「舍无量心」。因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生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又此「四心」若依禅定而修,则生色界梵天,故又名「四梵行」。在此经中,同时包含前述二义。

「佛子!此菩萨得无量神通力①,能动大地②。」

「以一身为多身,多身为一身,或隐或显③。」

「石壁山障,所往无碍,犹如虚空④;于虚空中跏趺而去,同于飞鸟⑤;入地如水;履水如地;身出烟焰,如大火聚;复雨于水,犹如大云⑥;日月在空,有大威力,而能以手扪摸摩触⑦;其身自在,乃至梵世⑧。」

【章旨】从此章开始进入「厌果分」的第二层次「行功用果」的内容。「行功用果」所言即菩萨所具有的、依修禅定而得的无碍自在、超人间的、不可思议之作用,即「五种神通」。关于此层次的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七解释说:「前内怀慈济之心,此外现救生之用,从多分说但为邪归。妙用难测曰『神』,自在无拥曰『通』。」此章为「身通」的内容。「身通」即菩萨所具有的身如其意,随念即至,可在一想念之间,即便是十方无量国土都能同时一一到达、变化无穷的神通之力。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