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古典文学 > 佛经大全 > 华严经白话文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二(20)

【注释】①无害心此即指「不退心」。世亲《十地经论》卷五说:「依不舍自乘进行」,为「不退心」之义。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则解释说:「造行进善,若不胜进,则名为『退』,故异第二。若准《瑜伽》,所修对治,不复退失。故下颂云『不害』。若失对治,则有害故。」此中,「第二」指第二「离垢地」。《瑜伽》指《瑜伽师地论》。这是说,不舍弃大乘之行即为「无害心」。

【语译】那时,金刚藏菩萨为了重新宣示这些道理而以偈颂形式说:「菩萨具有清净心、安住心、明盛心,厌离心、无贪心、无害心,坚固心、勇猛心、广心、大心,智慧的修行者以此进入第三地。」

「菩萨住此发光地,观诸行法苦无常,不净败坏速归灭,无坚无住无来往。观诸有为如重病,忧悲苦恼惑所缠,三毒猛火恒炽然,无始时来不休息。」

「厌离三有不贪着,专求佛智无异念;难测难思无等伦,无量无边无逼恼。见佛智已愍众生,孤独无依无救护;三毒炽然常困乏,住诸有狱恒受苦。烦恼缠覆盲无目,志乐下劣丧法宝;随顺生死怖涅槃,我应救彼勤一精一进。」

【章旨】从此章开始的十二颂颂「厌行分」。关于「厌行分」的涵义,如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的解释:「初入地心,观修彼行,名『厌行分』。」「厌行分」分三部分,此章五颂,前二颂颂第一部分「修行护烦恼行」的内容,其要点为:「示现云何观一切行无常。」(世亲《十地经论》卷五)后三颂颂第二部分「修行护小乘行」的内容,其要义为舍弃小乘行而追求大乘,去济度众生。

【语译】那时,金刚藏菩萨为了重新宣示这些道理而以偈颂形式说:「菩萨进入第三地之后,即观一切有为法是苦的、无常的,是不净的、败坏的,最终都会归于毁灭;有为法是刹那生灭的,非从前际生的,非向后际去的,非于现在住的。菩萨又观有为无常法如同无药可救的重病一样,众生被忧、悲、苦恼等等烦恼所纠缠,众生的贪、瞋、痴三毒之火炽然不息,日夜增长,从无始以来从来没有停息过。」

「菩萨见到有为法如同幻觉而不真实之后,对于欲有、色有、无色有等三有产生厌恶远离之心,专心寻求佛的智慧而无任何其它念头;菩萨见到佛的智慧是不可思议的,佛的智慧是无等的,佛的利他行是无量的,佛的修行境界是无边的,佛是无恼的、无忧的。菩萨如此地观见了如来智慧之后,就对于一切众生产生哀愍之心。菩萨观见诸众生孤独而没有依靠,没有任何救助与保护;菩萨观见诸众生的贪、瞋、痴三毒之火熊熊燃烧,观见诸众生常常贫穷困乏,观见诸众生被三有的牢狱所禁闭,承受无量的痛苦。菩萨观见诸众生被烦恼稠林一直覆盖障蔽而盲目,不善于观察,其志向低下恶劣而丧失了佛法的根本关怀;这些众生只是随顺生死之流轮回不休,并且畏惧涅槃境界。菩萨如此地观见众生界的无量苦恼,发出大一精一进之心,产生拯救众生的想法。」

「将求智慧益众生,思何方便令脱解?不离如来无碍智,彼复无生慧所起。心念此慧从闻得,如是思惟自勤励,日夜听习无间然,唯以正法为尊重。国城财贝诸珍宝,妻子眷属及王位,菩萨为法起敬心,如是一切皆能舍。头目耳鼻舌牙齿,手足骨髓心血肉,此等皆舍未为难,但以闻法为最难。设有人来语菩萨:『孰能投身大火聚,我当与汝佛法宝!』闻已投之无怯惧。假使火满三千界,身从梵世而投入,为求法故不为难,况复人间诸小苦?!从初发意至得佛,其间所有阿鼻①苦,为闻法故皆能受,何况人中诸苦事?!」

【章旨】此章七颂颂「厌行分」第三部分「修行方便摄行」的内容,其主旨为:以禅观依次获得「善巧多闻」、「禅善巧决定观察智」、「无行无生行慧光」、「一切法如实觉」、「无障碍解脱智」等五种智慧,并且以这些智慧摄取救度众生。其中,「善巧多闻」、「禅善巧决定观察智」为此地所证得,「无行无生行慧光」为第四地菩萨所证得,「一切法如实觉」为第八地菩萨所证得,「无障碍解脱智」则为第十地菩萨所证得。

【注释】①阿鼻即「八热地狱」之一的「阿鼻地狱」,又作「阿毗地狱」、「阿鼻旨地狱」,意译为「无间地狱」。《观佛三昧海经》卷五〈观佛心品〉说,此地狱位于诸狱之最底层,有七重铁城、七层铁网,七重城内有剑林,下有十八鬲,周匝七重皆是刀林,有十八狱卒。「阿鼻地狱」四门于门阃上有八十釜,沸铜涌出,从门漫流。众生杀父害母、骂辱六亲者,命终后堕于此狱。由于在「阿鼻地狱」受苦之众生皆不堪种种煎熬而痛苦叫唤,因而此处又称「阿鼻唤地狱」。又因「阿鼻地狱」之猛火烧人,而称「阿鼻焦热地狱」。另外,「阿鼻地狱」极广漠,非凡力所能脱出,其坚固犹如大城堡,故亦称「阿鼻大城」。

【语译】金刚藏菩萨以偈颂形式继续对大众说:「菩萨想依持于如来的智慧来救度众生,便思考用何种方便之法纔能使其解脱?济度众生远离如来所具有的无障碍解脱之智慧;而无障碍解脱智慧的产生,又不能够远离无行无生行之智慧光明。菩萨心中知晓,这些智慧都是从听闻佛说法而来的,如此想着,便勤奋不倦,日夜听闻修习,从不间断,并且只以佛的正法为最尊贵。菩萨如此地勤奋追求佛法,所有珍贵的财宝,包括妻与子、家属仆役,甚至是王位,都因为仅仅对于佛法产生崇敬心,因此对于这些都完全能够舍弃而布施给大众。菩萨对于自己的头、目、耳、鼻、舌、牙齿、手足、骨髓、心、血肉,舍弃这些都不算作难事,仅仅是以听闻佛法为最难之事。如果有人这样说:『我有一句佛所说之法,能够实践清净的菩萨行。你现在如果能跳入大火坑,承受极大苦,我就会讲给你听。』菩萨听到这样的话语,立刻投身大火堆而无任何畏惧。其实,即便三千大千世界都充满大火,尚且想从梵天之上投身而下,亲自受取,为了求法的缘故,并不将其当作难事,更何况是人间的这点小小的痛苦呢?!菩萨从初发意直到证得佛位,其间所有如同阿鼻地狱般的苦,为了听闻佛法的缘故,都能够承受,何况人间中的这一点点苦事?!」

「闻已如理正思惟,获得四禅无色定,四等五通次第起,不随其力而受生。」

【章旨】此章一颂颂「厌分」及「厌果」的内容。「厌分」所证则为「禅善巧决定观察智」,而「不乐不染即是『厌』义」(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大正藏》卷三十六)。所谓「厌果」,即「四禅八定」所引发之果。「厌果」即「四无量行」,即「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以及「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等「五种神通」。

【语译】金刚藏菩萨以偈颂形式继续对大众说:「菩萨在听闻佛说法之后,如理正确思惟,随即获得了四禅以及无色定,四无量心以及五种神通次第而起,但是却不随其业力而转生。」

「菩萨住此见多佛,供养听闻心决定,断诸邪惑转清净,如炼真金体无减。」

「此多作忉利王,化导无量诸天众,令舍贪心住善道,一向专求佛功德。」

「佛子住此勤一精一进,百千三昧皆具足,见百千佛相严身,若以愿力复过是。」

【章旨】此章三颂颂「彰显地果」的内容。其中,第一颂重新阐述的是「调柔果利益胜」内容,第二颂重新阐述的是「摄报果利益胜」内容,第三颂重新阐述的是「愿智果利益胜」的内容。

【语译】那时,金刚藏菩萨为了重新宣示这些道理而以偈颂形式说:「菩萨住于此地观见到很多佛,菩萨供养诸佛,听闻诸佛说法,其心坚定,断绝了诸烦恼,其心逐渐清净,如同冶炼真金,其体并没有减少。」

「菩萨住在此地,大多会作为忉利天王,化导无量的天众,使其舍弃贪欲,心住于善道,一心专求佛的功德。」

「佛子住于此地勤奋一精一进,百千三昧都完全具足,观见到百千佛相来庄严自己的身体,如果再凭借愿力,还要超过这些数量。」

「一切众生普利益,彼诸菩萨最上行,如是所有第三地,我依其义已解释。」

【章旨】此章为「重颂分」的最后一颂,金刚藏菩萨结叹自己向会众所阐述的菩萨第三地的境界。

【语译】金刚藏菩萨以偈颂形式继续对大众说:「使一切众生都获得利益的菩萨的最上等的修行,如此第三地的境界,我已经依照其义解释完毕了。」

【说明】第三地——「发光地」的内容至此已经完毕。有几个问题说明如下:

第一,关于本部分的结构。据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的判释:「总分三分:初、赞请分。二、正说分。三、重颂分。」「第二正说分中,先明地行,后辨地果。前中,四分:一、起厌行分。二、厌行分。三、厌分。四、厌果分。」

第二,关于此地名为「发光」的意义。第三地菩萨,在「十波罗蜜多」中,「禅波罗蜜多」偏胜,「四禅八定」功德,圆满清净。进入第三地修行的菩萨,因修持佛道,而开发出极明净的智慧之光,因此,此地称之为「发光地」。而依照佛教的思维逻辑,以「能」(即主体)、「所」(即对象)言之,则如澄观在数家解释的基础上的总结:「总有三义,立发光名:一、以初住地十种净心为能发,胜定闻持为所发光。以安住地竟,方始闻法,修得定故。……二、以闻持为能发,胜定为所发。以闻法竟,静处修行,方发定故。三、以胜定、总持并为能发,彼四地证光明相以为所发。……十净心唯是能发,证光明相唯是所发,胜定一种通能、所发。是以此地偏得增上心名。」(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

第三,关于此地「发光地」在「十地」中的地位与特点。如澄观所说,十地的宗趣都是「以地智、断证、寄位修行为宗,以显圆融无碍行相为趣」,「为成佛果为趣」。然而,从「所修」、「修成」、「寄位行」、「寄乘法」等四者分别言之,各「地」则略有分别。其一,从「所修」角度言之,第三「发光地」为「禅行」。其二,从「修成」角度言之,第三「发光地」为「定行」。其三,从「寄位行」的角度言之,十地各寄一度,第三「发光地」为「忍度」即「忍波罗蜜多」。其四,从「寄乘法」角度言之,第三「发光地」为「寄世间人、天乘」。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