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古典文学 > 佛经大全 > 华严经白话文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二(17)

「具体而言则是:面对有贪心的众生,菩萨完全如实知晓其有贪心;面对离贪心的众生,菩萨完全如实知晓其离贪心;菩萨完全知晓有瞋心众生的心态;菩萨完全知晓离瞋心众生的心态;菩萨完全知晓有痴心众生的心态;菩萨完全知晓离痴心众生的心态。菩萨完全知晓有烦恼心众生的心态,完全知晓无烦恼心众生的心态。菩萨完全知晓『人』之小心、欲界六天众的广心、色界众生的大心、无色界众生的无量心。菩萨完全知晓正确修止众生的略心,完全知晓众生不合于止的沉昧之心以及心所缘对象非一的心态;菩萨完全知晓修三昧者的掉举之心,完全知晓专心于定境者所获得的智慧心。菩萨完全知晓正确地进入根本定的修定者的心态,完全知晓未能进入定境或者应该从定中出来而未能及时出定的非定心。菩萨完全知晓获得解脱者的解脱心,完全知晓未获得解脱者的非解脱心。菩萨完全知晓具有增上慢的凡夫的有上心,完全知晓没有增上慢的凡夫所具的无上心。菩萨完全知晓追求名声的凡夫所具有的杂染心,完全知晓不追求名声的凡夫所具的非杂染心。菩萨完全知晓大乘行者的广心,完全知晓学小乘者所具的非广心。」

「总之,菩萨对于众生的种种心态都能够如实知晓。菩萨就是如此以其所具有的他心智来知晓众生的心。」

「此菩萨念知无量宿命差别①。」

「所谓:念知一生,念知二生、三生、四生,乃至十生、二十、三十,乃至百生、无量百生、无量千生、无量百千生,成劫②、坏劫③、成坏劫④、无量成坏劫。」

「我曾在某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饮食,如是寿命⑤,如是久住,如是苦乐。我于彼死,生于某处,从某处死,生于此处,如是形状,如是相貌,如是言音。」

「如是过去无量差别,皆能忆念。」

【章旨】此章为菩萨在禅定中证得的五种神通中的第四种神通——「宿命通」的内容。「宿命通」,是指菩萨所具有的能够随意知悉自己宿昔住世之生死、姓名、种族、寿命、苦乐等等的神通之力。

【注释】①此菩萨念知无量宿命差别此句为「宿命通」的总句,「念」为忆念的意思。「宿命通」,又作「宿住随念智通」、「宿住智通」、「宿命智通」、「宿命通证」、「识宿命通」、「宿住通」,是指菩萨所具有的能够随意知悉自己宿昔住世之生死、姓名、寿命、苦乐等等的神通之力。此智以慧为自性,随忆念之势力,能知诸过去生于欲、色界中之自、他有漏五蕴,故称「宿住随念智」;又此智因依色引发,故唯局限于「欲界」、「色界」,不通「无色界」。总句之后,经文则从两方面来说明「宿命通」的功用。澄观判释说:「初,念何等事?谓一生乃至多劫中事,此显念时分。次,『我曾下』,云何念?即念相差别也。」(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七)第一层次为「时间」,第二层次为所念之「行相」。②成劫为四劫之一。据诸经论载,「器世间」全坏之终,由有情业之增上力故,生微风,成立「风」、「水」、「金」三轮,于「金轮」上生出诸海山洲(须弥山、七金山、四大洲等),为「四王天」、「忉利天」二天。此「二天」也称「地居天」,为「人类」、「傍生」等的住处。其次成立「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四天,此四天也称为「空居天」。又自「空居天」至「无间地狱」,有情众生次第降生。此等「器世间」、「有情世间」形成之时期,即称为「成劫」。③坏劫为四劫之一,即介于「住劫」与「空劫」间,世间转趋坏灭之时期。此时期分二十「中劫」,有情众生经最初之十九「中劫」次第坏尽,唯器世间(国土环境)空旷而住,至最后一「中劫」,器世间亦坏灭。器世间之破坏是由「火」、「水」、「风」等三大灾所次第破坏,相对于「住劫」时之「小三灾」,特称为「大三灾」。火灾由七个日轮出现而起,色界「初禅天」以下悉成灰烬;水灾由雨霖而起,「第二禅天」以下悉被浸没;风灾由风之相击而起,「第三禅天」以下悉被飘散。此「火」、「风」、「水」三大灾,也称为「劫灾」,然破坏仅至色界「第三禅天」以下,「第四禅天」以上不受破坏。④成坏劫此劫为《大毗婆沙论》所言的三劫之一。《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五说:「劫有三种:一、中间劫,二、成坏劫,三、大劫。中间劫复有三种:一、减劫,二、增劫,三、增减劫。减者,从人寿无量岁减至十岁。增者,从人寿十岁增至八万岁。增减者,从人寿十岁增至八万岁,复从八万岁减至十岁。此中一减一增,十八增减,有二十中间劫。经二十中劫,世间成。二十中劫,成已住。此合名成劫。经二十中劫,世间坏。二十中劫,坏已空。此合名坏劫。总八十中劫,合名大劫。」可见,「成、坏劫」是指「成劫」与「坏劫」的合称。⑤寿命人的一期生命。佛教讲众生有二种命:一为「命根」,二为「智慧命」。「命根」,指生命、生命之持续力,或众生与生俱来的生命机能或原理。「智慧命」,把智慧当生命。修行人全靠智慧,所以修行人把智慧当做生命。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进入此地的菩萨忆念知晓自己以及无量众生的宿命差别。」

「具体而言就是:菩萨忆念知晓一生,忆念知晓二生、三生、四生,甚至十生、二十、三十生,甚至百生、无量百生、无量千生、无量百千生,成劫、坏劫、成坏劫、无量成坏劫。」

「我曾经在某处,名字为如此,姓为如此,种族为如此,饮食如此,寿命如此,住世长短,以及于其中的如此苦乐。我在那死亡,生于那一个地方,从某处死亡,转生于这一地方,如此形状,如此相貌,如此的言音。」

「如此等等过去无量的差别,我都能够忆念。」

「此菩萨天眼清净过于人眼①。」

「见诸众生生时、死时、好色、恶色,善趣、恶趣,随业而去。」

「若彼众生成就身恶行,成就语恶行,成就意恶行,诽谤贤圣;具足邪见及邪见业因缘,身坏命终,必堕恶趣,生地狱中。若彼众生成就身善行,成就语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谤贤圣,具足正见;正见业因缘,身坏命终,必生善趣诸天之中。菩萨天眼皆如实知。」

【章旨】此章为菩萨在禅定中证得的五种神通中的第五种神通——「天眼通」的内容。「天眼通」是指菩萨以在修习禅定中获得或者自得的天眼来照了「欲界」、「色界」二界色处的神通之力。世亲《十地经论》卷五解释说:「宿命、生死智二通,意业清净。去、来二通,尽知众生过去、未来所、应受化故。」这是说,菩萨凭借这两种神通完全知晓众生过去与未来所受化及应该受化的行相。

【注释】①此菩萨天眼清净过于人眼此句为「天眼通」的总句。「天眼通」,又称「天眼智证通」、「天眼智通」、「天眼通证」,即以天眼照了「欲界」、「色界」二界色处的神通力。「天眼」有「修得」与「报得」二种,凡于人界修四禅定而得净眼者,称为「修得」;生于色界诸天而自得净眼者,称为「报得」。总句之后,经文则从两方面来具体说明「天眼通」的功用。第一层次为观见众生本有(即今生)之果及其形成之业因。第二层次则具体说明所见众生之因、果差别。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进入此地的菩萨其眼清净远远超过人眼。」

「看见这些众生出生时、死亡时、容貌娇美时、容貌丑陋时,在善道、恶道中,等等如此,都是随其所造业而去投生。」

「如果那众生成就身恶行,成就语恶行,成就意恶行,诽谤贤圣;如果那众生具足邪见以及邪见的业因缘,身体败坏生命终止之后,必然堕入恶道,转生在地狱中。如果那众生成就了身善行,成就了语善行,成就了意善行,不诽谤贤圣,具足正见;众生由于正见业因缘,身体败坏生命终止之后,必然转生于善道诸天之中。如此等等,菩萨的天眼都能够如实知晓看见。」

【说明】「厌果分」的第二层次「行功用果」的内容,至此,金刚藏菩萨已经全部宣说完毕。几个重要问题强调如后:

第一,「行功用果」所言即菩萨所具有的、依修禅定而得的无碍自在、超人间的、不可思议之作用,即「五种神通」。关于此层次的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七解释说:「前内怀慈济之心,此外现救生之用,从多分说但为邪归。妙用难测曰『神』,自在无拥曰『通』。」

第二,此部分经文所列顺序与一般经籍所列不同。五种神通之中,「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通于有漏,唯为世俗智所摄,「他心通」则通于无漏。依照「身」、「口」、「意」三业的顺序,可以将五通排列为三层次,即「神足通」属于「身业」,「天耳通」和「他心通」属于「口业」,「宿命通」和「天眼通」则属于「意业」。

第三,「五通」的大致内容如后:

「身通」即菩萨所具有的身如其意,随念即至,可在一想念之间,即便是十方无量国土都能同时一一到达、变化无穷的神通之力。

「天耳通」是指菩萨在修禅定中所获得的「天耳」,能够听到自地以及下地之天声、人声、非人声与远近等一切声音。「他心通」是指菩萨在修习禅定时所获得的能如实了知他人心中差别相的神通力。菩萨凭借「天耳通」和「他心通」得以切合众生的实际而说法。

「宿命通」,是指菩萨所具有的能够随意知悉自己宿昔住世之生死、姓名、种族、寿命、苦乐等的神通之力。「天眼通」是指菩萨以在修习禅定中获得或者自得的天眼来照了「欲界」、「色界」二界色处的神通之力。菩萨凭借这两种神通完全知晓众生过去与未来所受化及应该受化的行相。

「此菩萨于诸禅①、三昧②、三摩钵底③能入能出,然不随其力受生,但随能满菩提分处,以意愿力而生其中。」

【章旨】此章为「厌果分」的第三层次——「总结自在」。

【注释】①诸禅世亲、澄观均说此处的「诸禅」指前述的「四禅」。②三昧本指「三摩提」或「三摩地」,意思为「正定」,即指佛教徒通过修行形成的离诸邪乱、摄心不散的心境。关于此处的「三昧」,世亲《十地经论》卷五直接说:「『三昧』者,四无量。」而澄观则解释说:「四无量心」或「四无量行」本来也可以称之为「四无量等至」即「四无量定」、「四无量三昧」。③三摩钵底又作「三摩拔提」,意思为「等至」、「正受」、「正定现前」,指由远离惛沉、掉举等,而使身心达于平等安和之境。依《俱舍论》卷二十八,「四静虑」及「四无色定」为「根本八等至」。「四静虑」即「色界」诸天,可分为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无色定」为「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关于此语,菩提流支所译的《十地经论》中,直接说:「『三摩跋提』者,五神通。」而澄观则不同意这种说法,《华严经疏》卷三十七说:「『三摩钵底』者,《论》云『五神通』。此应译者之误。合云『三摩呬多』,以此云『等引』,五通即所引故。『三摩钵底』,此云『等至』,非神通故。」可见,澄观认为,此处应该译为「三摩呬多」。而「三摩呬多」的意思为「等引」、「胜定」,指由定力所引生之身心安和平等。据《成唯识论述记》卷六本等载,「三摩呬多」仅仅限于「定心」,而不通于「散心」,「等引」之地可包含「四静虑」、「八解脱」、「三等持」、「三摩钵底」等四种。而前述的五种神通即为「三摩钵底」等所引发出来的。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此菩萨在四禅、三昧、三摩钵底之中能够自由自在地进入、出来,但是却不随其业力而转生,只是随应其能够满足菩提分的程度,凭借其意愿之力而生于其中。」

【说明】「正说分」之一——「明地行」部分的内容,金刚藏菩萨至此全部宣讲完毕。在此,将其基本内容小结如后: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