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古典文学 > 佛经大全 > 华严经白话文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二(13)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如此地观见众生界的无量苦恼,发出大一精一进之心,产生这样的想法:『这些众生,我应该去拯救,我应该使其解脱,我应该使其清净,我应该使其得到济度;我应该使其着于善法之处,应该使其安住,应该使其产生欢喜,应该使其知见,应该使其心得到调伏,应该使其获得涅槃境界。』」

「菩萨如是厌离一切有为,如是愍念一切众生,知一切智智有胜利益①,欲依如来智慧救度众生,作是思惟:『此诸众生堕在烦恼大苦之中,以何方便而能拔济,令住究竟涅槃之乐②?』」

【章旨】从此进入「厌行分」第三部分「修行方便摄行」的内容。关于此部分的主旨,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解释说:「欲摄众生,不离无障碍智、究竟、方便等故。」澄观将此部分判释为四层次。此章为第一层次「发起摄行之因」和第二层次「思求方便摄行」的内容,具体涵义见注释。

【注释】①如是厌离一切有为等三句此三句为「发起摄行之因」的内容,其涵义为「依前三因以明发起」。三句的具体涵义是:「一、『如是厌离一切有为』,是牒护烦恼行为,离妄想因。二、『如是愍念一切众生』,是牒护狭心,为不舍一切世间因。三、『知一切智智有胜利益』,是牒护小心,为发一精一进因。谓既知佛智胜益,则修行彼道以趣入故。然三因之中,初、后是智,中一是悲。悲、智为因,能求方便。」(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②欲依如来智慧救度众生等五句此五句为「思求方便摄行」的内容。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解释说:「既思三因,欲将有益之智,救可愍之众生。」又「思求方便者,亦只思前众生堕有为惑业苦中,欲令永灭,得大涅槃,未知方便,故思求之。」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如此厌恶远离一切有为之法,如此愍念一切众生,知晓一切智智(即佛智)有殊胜的利益,想依持于如来的智慧来救度众生,便这样想道:『这些众生堕入在烦恼的大苦之中,我用何种方便之法纔能将其拔济出来,使其住于究竟涅槃之乐中呢?』」

「便作是念:『欲度众生令住涅槃,不离无障碍解脱智①;无障碍解脱智,不离一切法如实觉②;一切法如实觉,不离无行无生行慧光③;无行无生行慧光,不离禅善巧决定观察智④;禅善巧决定观察智,不离善巧多闻⑤。』」

【章旨】此章为「修行方便摄行」的第三层次「思得摄生方便」的内容。经文以逆推式的方式,宣讲了五种递进式的方便智慧,其中,佛智是究竟摄生之方便,后两种方便智慧为第三地菩萨所证。「五智」的具体解释见注释。

【注释】①无障碍解脱智据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的解释,此是指「佛智」,而之所以名之为「无障碍解脱」,是因为其「无二障故,是离障解脱;具十智力,权、实无碍故,是作用解脱。」「二障」即「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又名「惑障」,即「贪」、「瞋」、「痴」等烦恼,能使众生流转于三界之生死,因而障碍涅槃之业,故名「烦恼障」。「所知障」,又名「智障」,即众生有无明邪见,无明邪见能覆盖慧解,令不聪利,因而障碍菩提之业,故名「所知障」。「实智」是真性之中的真实智慧;「权智」,又名「方便智」,即相机说法的方便智慧。②一切法如实觉「如实」为「真如」之异名,又作「真如实相」,是说诸法之理体真实不变、平等无异,故称「如实」。关于此章中所言,佛智须依如实觉方纔成就的缘由,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解释说:「八地得无生忍,觉一切法如实性故。若觉实性,方能尽惑,于事、理无碍故,佛智由起。」「无生忍」的意思是把心安住于不生不灭的道理上,「忍」是心安住而不再动摇的意思。澄观说,修行至第八地所证得这一智慧是获得佛智的由起。③无行无生行慧光关于此名称的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解释说:「一切法不出二种:一者,自相,谓色、心等殊,是有为法体,故名为『行』。二者,同相,色、心虽殊,同皆生、住、异、灭所迁,举初摄后故,但名『生』。今四地菩萨了自及同,皆缘生无性,成无分别慧,故云『无行』、『无生』。下一『行』字,是慧行相,以『无行』、『无生』为慧行相。若如是行,则得八地,觉法自性也。」在此,澄观解释了「无行」、「无生」等语词的涵义。所谓「行」是指一切法的「自相」,而「生」则代指一切法的「生」、「住」、「异」、「灭」四相。而修行至第四地的菩萨则证得了「无行」、「无生」,因为他们已经了悟了一切法的「自相」与「同相」。菩萨在此所证的智慧之相则是以「无行」与「无生」为体的,因此,总称为「无行无生行慧」之光。④禅善巧决定观察智「无行无生行慧」的生成之所以不离「禅善巧决定观察智」的原由是「此无生慧非『定』不发」,而「善巧」、「决定」、「观察」则是对此三地之禅的若干说明。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解释说:「言『禅善巧』者,得三地满胜进分禅故,出入自在亦不染禅,故名『善巧』。『决定』者,于他四地决能发也。『观察智』者,《论》云『自智慧观故』,谓即三地禅中之智,非前所发四地无生之慧。彼四地之慧,此中名『光明』。依此『光明』故名『明地』。故四地证慧,由三地禅中修慧而发。」可见,三地所修之禅为第四地之慧生起的前提。⑤善巧多闻此句是对三地之禅起用的条件的说明。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解释其涵义说:「此禅『不离善巧多闻』者,此中修慧,由后闻慧,方得起故。三节皆慧,而慧不同。言『善巧多闻』者,不取闻相故。」「多闻」是指多闻经法教说而受持之意。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便产生这样的想法:想济度众生使其住于涅槃境界,不能够远离无障碍解脱之智慧;而无障碍解脱智慧,又不能够远离对一切法的如实了知;对于一切法的如实了知,又不能够远离无行无生行之智慧光明;无行无生行之智慧光明,又不能够远离禅的善巧决定观察之智慧;而禅的善巧决定观察之智慧,又不能够远离善巧多闻。」

「菩萨如是观察了知已,倍于正法勤求修习。」

「日夜唯愿闻法、喜法、乐法①、依法②、随法、解法、顺法③、到法、住法、行法④。」

【章旨】此章与下章为「修行方便摄行」的第四层次「依思修行」的内容。关于其意义及其与上章的联系,澄观解释说:「上既逆推,本由『多闻』,今则顺行,先求闻慧而起闻行。」(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此章具体叙述了十方面的「求法行」。

【注释】①闻法喜法乐法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解释说,此三是从听闻之时的心理状态而言的。他说:「『闻法』者,无慢心故。二、『喜法』者,无妒心故。三、『乐法』者,无折伏他心问义故。」②依法关于此,澄观解释说,依持于大乘法而不忘失,而求取小乘道不能称之为「善」。③随法解法顺法据澄观的解释,「随法」是指「随自读诵」;「解法」是指「为他解说」;「顺法」是指「所闻法,静处思义」。「此三,约已得法自、他利时。」也就是,此三方面是从获得正法而起自利、利他之作用来说明的。④到法住法行法澄观解释说,此三方面是从修行的角度言之的。「到法」是指「依定修行到究竟」;「住法」是指「住出世间智」;「行法」是指「顺佛解脱行」。另外,「住法」、「行法」有拣择此法不同于「世间之行」的涵义。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如此观察了五种摄生方便智慧之后,更加倍地勤奋求取修习正法。」

「菩萨日夜希望求得的是闻法、喜法、乐法、依法、随法、解法、顺法、到法、住法、行法。」

「菩萨如是勤求佛法,所有珍财皆无吝惜,不见有物难得可重,但于能说佛法之人生难遭想。是故,菩萨于内、外财,为求佛法悉能舍施。无有恭敬而不能行,无有憍、慢而不能舍,无有承事①而不能生,无有勤苦而不能受。若闻一句未曾闻法,生大欢喜,胜得三千大千世界②满中珍宝。若闻一偈未闻正法,生大欢喜,胜得转轮圣王位;若得一偈未曾闻法,能净菩萨行,胜得帝释梵王位住无量百千劫。若有人言:『我有一句佛所说法,能净菩萨行。汝今若能入大火坑,受极大苦,当以相与③。』菩萨尔时作如是念:『我以一句佛所说法,净菩萨行故,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满中,尚欲从于梵天之上投身而下,亲自受取,况小火坑而不能入?!然我今者为求佛法,应受一切地狱众苦,何况人中诸小苦恼?!』」

「菩萨如是发勤一精一进求于佛法,如其所闻观察修行。」

【章旨】此章为「修行方便摄行」的第四层次「依思修行」的后一半内容——「明求行因」。菩萨常常勤奋地追求佛法,「示现恭敬重法毕竟尽故」(世亲《十地经论》卷五),其总体涵义是轻财、轻位而重法,特别是表达了「以一句之法能尽苦源,地狱多劫诚可甘也」(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的决心。而此「正修行以何为因?示现依寂静处思惟正观故」(世亲《十地经论》卷五)。此中所说的「正修行」也就是前章的「闻法、喜法、乐法、依法、随法、解法、顺法、到法、住法、行法」。

【注释】①承事治事;受事。②三千大千世界是古代印度人对于宇宙构成的描述,又作「一大三千大千世界」、「一大三千世界」、「三千世界」。印度人认为,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称为一小世界,乃自色界之初禅天至大地底下之风轮,其间包括日、月、须弥山、四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等。此一小世界以一千为集,而形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所集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佛教中所说的的「三千世界」往往是指一位佛所教化之领域,故又称「一佛国」。③相与相授与。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如此地勤奋追求佛法,所有珍贵的财宝都无丝毫吝惜,在他心目中没有任何物品是难得的以及必须重视的,只是对于面对能够宣说佛法之人而产生难得一遇的想法。因为这一缘故,菩萨对于自己身内、身外之财,为了追求佛法的缘故而都完全能够舍弃而布施给大众。菩萨没有恭敬的礼节不能做,无有憍、慢而不能舍弃,没有承事之心而不能产生,无有勤苦而不能承受。如果听闻一句未曾听到的法,产生大欢喜,胜过得到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如果听闻一偈未曾听到的正法,产生大欢喜,胜过获得转轮圣王之位;如果获得一偈未曾听闻之法,能够实践清净的菩萨行,胜过获得帝释梵王位并且在位无量百千劫。如果有人这样说:『我有一句佛所说之法,能够实践清净的菩萨行。你现在如果能跳入大火坑,承受极大苦,我就会讲给你听。』菩萨这时产生这样的想法:『我因为获得一句佛所说之法,实践清净的菩萨行的缘故,即便在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大火中,尚且想从梵天之上投身而下,亲自受取,何况现在所说的小火坑不能跳入呢?!我现今为了追求佛法,应当承受一切地狱众苦,何况人之中的这般微小的苦恼呢?!』」

「菩萨如此地发起并勤奋地一精一进追求佛法,如其所闻观察并且修行。」

【说明】至此,「厌行分」的内容,金刚藏菩萨讲解完毕。需要引起特别关注的问题为:

第一,关于「厌行分」的涵义,如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的解释:「初入地心,观修彼行,名『厌行分』。」这是说,第三地「发光地」的修行内容统称为「厌行」。

第二,关于此部分的层次,据世亲《十地经论》卷五的判释:「『厌行』有三种:一、修行护烦恼行。二、修行护小乘行。三、修行方便摄行。」

「修行护烦恼行」的内容要点为:「示现云何观一切行无常。」(世亲《十地经论》卷五)

「修行护小乘行」的涵义是舍弃小乘行而追求大乘,去济度众生。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