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四(12)
金刚藏菩萨言:「佛子!彼悉超过,然但以愿求诸佛法故,非是自智观察之力;今第七地自智力故,一切二乘所不能及。譬如王子,生在王家,王后所生,具足王相,生已即胜一切臣众,但以王力,非是自力;若身长大,艺业悉成,乃以自力超过一切①。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初发心时,以志求大法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今住此地,以自所行智慧力故,出过一切二乘之上②。」
【章旨】此章为「得过地」的第二方面「作业广大过」,即住于此地的菩萨,由于其殊胜的修行,得以在所有「业」、「行」方面超越声闻、缘觉。
【注释】①譬如王子生在王家王后所生等十句关于此譬喻的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喻中,『王家』即如来家,『王后』即得真法喜。修二利故,名为『王相』。」②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等七句关于此七句的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解释说:「『大法』即法中佛果法。『自所行』者,即殊胜行。『智慧力』者,即方便智。于此二中,,常不出观故,是自力能过。」可见,这一譬喻是突出此地菩萨的「自力」,即自己所具有的智慧之力和「殊胜行」。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告诉解脱月菩萨说:「佛子!菩萨住于此地,由于善于清净无量身业的无相行,善于清净无量语业的无相行,善于清净无量意业的无相行的缘故,获得无生法忍之光明。」
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从初地以来所有的无量身、语、意业,难道仍然没有超过声闻、缘觉吗?」
金刚藏菩萨回答说:「佛子!菩萨从初地以来的修行完全超过了声闻、缘觉,然而只是以大愿来求诸佛法的缘故,并非通过自己的智慧观察之力;现今所说的住于第七地的菩萨是凭借自己智慧的缘故,这是一切声闻、缘觉所所不能企及的。譬如王子,生在王家,为王后所生,具足王相,出生之后即已经胜过一切大臣,但这是凭借王力,而并非依靠自己的力量;如果其身长大之后,艺业完全成熟,就凭借自力而超过一切。菩萨摩诃萨也是如此,其初发心时,因为立志求寻大法的缘故,就超过了一切声闻、独觉;现今住于此地,以自己所实行的智慧之力的缘故,远远超过一切声闻、缘觉,位居他们之上。」
「佛子!菩萨住此第七地,得甚深远离无行①,常行身、语、意业,勤求上道而不舍离,是故菩萨虽行实际②而不作证③。」
【章旨】此章为「得过地」的第三方面「行修胜入过」,即住于此地的菩萨,「非但如前广、多无量,而力用难测,深无分量,胜而过也。」(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
【注释】①无行关于此语,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解释说:「『无行』者,无相之行,无所行故,彼前六地不能行故。」②实际即「真实际极」之意。极真实之理,至于其穷极,称之为「实际」。具体而言,是指绝离虚妄之涅槃实证;又指真如之理体。③作证「作证」大致等同于「证」或「证入」。佛教中将修习正法,以实际体验而悟入真理,称为「证」。「证」有契会真理而悟入之意,故有「契证」、「证悟」、「证入」等术语。证入之境地称为「所证」,证入之主体称之为「能证」、「证智」、「证知」。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告诉解脱月菩萨说:「佛子!菩萨住于此第七地,获得甚深的灭除、远离所有障碍的无相行,常常行自己所证得的身、语、意业,勤奋地追求上等的修行方法而永远不舍弃远离,因此缘故,住于此地的菩萨虽然在践行真理却不作证入。」
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从何地来,能入灭定①?」
金刚藏菩萨言:「佛子!菩萨从第六地来,能入灭定。今住此地,能念念入,亦念念起,而不作证。故此菩萨名为成就不可思议身、语、意业,行于实际而不作证。譬如有人乘船入海,以善巧力不遭水难;此地菩萨亦复如是,乘波罗蜜船行实际海,以愿力故而不证灭②。」
【章旨】此章与下一章为「双行果」第四种相「得胜行」的内容。「得胜行」的涵义是菩萨住于此地在修行方面非常殊胜,远远超过前六地。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说,此「得胜行」所言的「双行」为「寂、用双行」。「寂」即「真如理体」,「用」即此「理体」之作用。此章的主旨,如澄观所说:「得寂灭胜行,在定不住故,即『方便智』也。」
【注释】①灭定即「灭尽定」、「灭受想定」、「灭尽三昧」。是指灭尽「心」、「心所」(心之作用)而住于无心位之定的一, 种修行境界,与「无想定」并称「二无心定」。一般所言的「无想定」为异生凡夫所得,此「灭尽定」则为佛及解脱之阿罗汉远离定障所得,是以现法涅槃之胜解力而修入的。圣者远离无所有处之烦恼,其「定」之境地可喻为「无余涅槃」之寂静;因此入无心寂静之乐者,乃依修此「定」,即可生「无色界」之第四「有顶天」中。②譬如有人乘船入海等五句关于此譬喻,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解释说:「喻云『善巧力』者,知行船法,知水相故。准《大品经》,『未善巧』前,亦有其喻,『方便未成,入水便败故』。合云『波罗蜜船』,即般若等也。以『愿力』者,是方便不舍有因。」
【语译】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从那一地来,能够进入此灭尽定?」
金刚藏菩萨回答说:「佛子!菩萨从第六地来,能够进入此灭尽定。菩萨住于此地,能够念念进入,也念念生起,却不作证。因此住于此地的菩萨被称之为成就了不可思议的身、语、意业,虽然在践行真理却不作证入。譬如有人乘船进入大海,以善巧之力而不遭水难;住于此地的菩萨也是如此,乘波罗蜜多船而行于真如实际的大海,以愿力的缘故而不证寂灭。」
「佛子!此菩萨得如是三昧智力,以大方便,虽示现生死,而恒住涅槃①。虽眷属围绕,而常乐远离②。虽以愿力三界受生,而不为世法所染③。虽常寂灭,以方便力而还炽然,虽然不烧④。虽随顺佛智,而示入声闻、辟支佛地⑤。虽得佛境界藏,而示住魔境界⑥。虽超魔道,而现行魔法⑦。」
【章旨】此章与下一章为「得胜行」的「起殊胜行」的内容。进入此地的菩萨以「方便智慧」、「方便力」所具有的八种互为「能治」与「所治」的修行。此章为前七种「殊胜行」。
【注释】①虽示现生死而恒住涅槃此句为总句,是说菩萨不住于涅槃,而是展现生死,以化度众生。②虽眷属围绕而常乐远离「眷属」是指与生死世间相联系的事情与感受,「上首」即「涅槃」境界。此句的涵义就是,虽然有许许多多世间的事情缠绕着入生死的菩萨,但是由于有「涅槃境界」的摄持,此地菩萨却能够常常远离这些世间的俗务。③虽以愿力三界受生而不为世法所染「有行」即于三界「诸有」中所产生的一切「行」。澄观说,菩萨入世间救度众生的行为并非一般的业报之因果律所能拘限,因为菩萨虽处于世间之欲流中而并不染着。④虽常寂灭以方便力而还炽然虽然不烧「然」即「燃」。「空」指真如空理,「有」指「假有」。⑤虽随顺佛智而示入声闻辟支佛地即菩萨进入声闻、辟支佛的修行境地而促使其化入佛地。⑥虽得佛境界藏而示住魔境界「五欲」即「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魔境界」又名「十军」,即「欲」、「忧愁」、「饥渴」、「渴爱」、「睡眠」、「怖畏」、「疑悔」、「瞋恚」、「利养」、「自高憍慢」。此「十军」厌没出家人,菩萨以禅智力,为众生示现进入「五欲」以及「魔境界」,其最终目的是帮助众生破「十军」而成佛道。⑦虽超魔道而现行魔法“四魔」即「烦恼魔」、「五一陰一魔」、「死魔」、「天魔」。即菩萨为了救度众生的需要而显现出四魔道,但却并无四魔道生起之因,因此名为「超魔道」。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回答说:「佛子!住于此地的菩萨获得如此三昧智力,以大方便,虽然示现生死,但却一直住于涅槃。虽然有眷属围绕,但却常常乐于远离。虽然以愿力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受生,但却不被世间法所污染。虽然常常寂灭,但却以方便力仍然炽烈燃烧,虽然燃烧却不会烧伤。虽然随顺佛的智慧,但却示入声闻、辟支佛之地。虽然获得佛的境界宝藏,但却示现住于魔的境界。虽然超越了魔道,但却现行于魔法。」
虽示同外道行,而不舍佛法。虽示随顺一切世间,而常行一切出世间法。所有一切庄严之事,出过一切天、龙①、夜叉②、干闼婆③、阿修罗④、迦楼罗⑤、紧那罗⑥、摩睺罗伽⑦,人及非人⑧、帝释、梵王、四天王⑨等之所有者,而不舍离乐法之心。」
【章旨】此章为「得胜行」的「起殊胜行」的第八种「殊胜行」——「转行」。澄观说,这第八,与前述七方面不同,是扭转凡人之惑,使其断绝产生的根源。第八句是言扭转诸见,第九句则是言扭转世间对其的障碍。最后的第十句则是言扭转贪染,文中举天龙、夜叉等等,是因为这些众生贪染最重。
【注释】①龙「天龙八部」之一,音译「那伽」等。一般说其住于水中,是能呼云起雨之蛇形鬼类,也是守护佛法之异类,具有呼云唤雨之神力,其首领称作「龙王」或「龙神」。②夜叉天龙八部众之一,通常与「罗剎」并称,又作「药叉」、「野叉」等,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一般所说的「夜叉」是住于地上或空中的鬼类存在,或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③干闼婆天龙八部众之一,又作「寻香神」、「乐神」、「执乐天」,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此类神有众多之王及眷属,本经卷一〈世主妙庄严品〉就说到二十余「干闼婆王」之名。④阿修罗「天龙八部」之一,六道、十界之一,指以战斗为事之一类鬼类,又作「阿素罗」、「阿须罗」、「阿素洛」等,意译为「非天」、「不端正」、「非善戏」、「非同类」,略称「修罗」。「阿修罗」原为印度最古诸恶神之一,与帝释天率领之天族对抗。佛教中,与干闼婆、紧那罗等同是天龙八部众,守护释尊。另外,与地狱、饿鬼、畜生、人、天形成六道世界,常与天众战斗。⑤迦楼罗天龙八部众之一,又作「迦留罗」、「伽楼罗」、「金翅鸟」、「妙翅鸟」等。本是印度神话中一种性格猛烈的大鸟,佛教将其作为人之外护持佛法的众生之一。依佛典所载,「迦楼罗」的翅膀是由众宝交织而成,所以又称为「金翅鸟」或「妙翅鸟」。这种鸟的躯体极大,两翅一张开,有数千余里,甚至于数百万里大。其出生类别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种,以龙为食物。⑥紧那罗「天龙八部」之一。又作「紧捺洛」、「紧拿罗」、「歌神」、「歌乐神」、「音乐天」,意译作「疑神」、「人非人」。原为印度神话中之神,后被佛教吸收为八部众之一。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二载,此神形貌似人,然顶有一角,人见而起疑,故译为「疑人」、「疑神」,具有美妙的音声,能歌舞。大乘诸经中,佛说法之听众中常列其名。⑦摩睺罗伽「天龙八部」之一。音译又作「摩呼罗伽」、「摩护啰伽」、「摩休洛」等,意译作「大腹行」、「大蟒」、「大蟒神」,为无足、腹行之蟒神。⑧非人简单言之,是指六道众生之中除了人之外的生命存在,此处应该为「天龙八部众」的总称。⑨四天王即一般所说的「四大天王」、「四大金刚」。佛教分宇宙为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而「欲界」有六重天即「六欲天」,其中第一重就是「四大天王」的居所。据说,在须弥山腰有一座叫「犍陀罗」的山峰,此山有四峰,称为「须弥四宝山」,各高三百三十六万里,四天王各居一山峰。四天王的职责为各各护持一方世界,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四天王手下又有八位大将帮助天王管理各处山河、森林以及地方上的小神。四大天王的名字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西方「广目天王」。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