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古典文学 > 佛经大全 > 华严经白话文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四(13)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回答说:「住于此地的菩萨虽然示现同于外道之行,但却不舍弃佛法。虽然示现随顺一切世间法,但却常常实行一切出世间法。住于此地的菩萨其所有的一切庄严之事,都远远超过一切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天龙八部,也超越人、帝释、梵王、四天王等等所具有的,但其却不舍弃远离乐于佛法之心。」

【说明】第七「远行地」的「正说分」之一——「明地行」部分的内容,金刚藏菩萨至此全部宣讲完毕。在此,将其基本内容小结如后:

第一,关于此「明地行」部分的结构,世亲《十地经论》卷九解释说:「第七地中,有五种相差别:一、乐无作行对治差别。二、彼障对治差别。三、双行差别。四、前上地胜差别。五、彼果差别。」

第二,第一层次「乐无作行对治差别」,金刚藏菩萨向会众宣说证入第六地的菩萨以「十种方便慧起殊胜道」而进入第七「远行地」。至于为何称之为「乐无作行对治」,世亲、澄观解释说:「初言『乐无作』者,乐着般若观空故,即细相现行障。此地随有不着为能对治。」即以方便智发起十种殊胜行,也就是以方便智慧对治对于第六地「般若观空」的执着。

第三,第二层次「彼障对治差别」,其主旨为「即摄无着行,有量功用皆不着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此又分为二:

其一,「修行无量种,治前有量障。」其涵义是:「随所作利益,何等众生?众生住何处?以何等智慧?以何等心?以何等行?置何等乘?以此差别,有十种修行。」(世亲《十地经论》卷九)文中二十句,「皆上句明境界无量,为所知所化;后句明佛德业无量,为能知能化。菩萨入彼佛化,以用化生。」(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

其二,「修行无功用行」,其主旨为:「任放天性,不由勤策,自然而行,亡功合道,名『无功用』。」而此地的特质即为修行「无功用行」。

第四,第三层次「双行分别」。世亲《十地经论》卷九说「双行分别分」有四种相:「一、二行双无间,二、信胜。三、能作大义。四、菩提分差别。」

其一,「二行双无间」的主旨为:「不舍前不动之『止』,观察之『观』,为止、观二行双行,一念不休即『无间』义。」(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

其二,「信胜」的主旨,如世亲《十地经论》卷九所说:「『信胜』者,彼无量智中殊异义,庄严相现前专念故。」

其三,「能作大义」的主旨为菩萨在此地于念念中具足十波罗蜜多。

其四,「菩提分差别」则为此地所证之相的总结。

第五,第四层次「前、上地胜差别」,「前」指初地至第六地,「上地」指第八、九、十地,「胜」为「增上」之义。「初,明胜前六地。二、『何以故,菩萨从初』下,明胜后三地。」(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

在前一部分中,解脱月菩萨向金刚藏菩萨请问菩萨在其它「地」中修行是否也能够满足一切菩提分法。金刚藏菩萨则先回答说,菩萨在十地中都能够满足一切菩提分法,不过在第七地中最为殊胜而已。然后,金刚藏菩萨较为详细地说明了此地胜于前六地的方面。

在后一部分,金刚藏菩萨向解脱月菩萨解释说,在由「杂染」至「纯净」的过程中,第七地是其过渡的关键所在。菩萨凭借在此地所圆满的大愿力方便智慧纔能得以通过。解脱月菩萨又问,此地的菩萨所修究竟是「染行」还是「净行」?金刚藏菩萨先以譬喻,再以「双非」来回答解脱月菩萨的疑问。

第六,第五层次「双行果差别」,其涵义是:「此果实通诸分,以双行是正住行,亲生此果故。又以双行该于诸分,皆双行故,名『双行果』。」(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此是说,「双行果」其实是贯穿于第七地的所有「地行」之中,因为「双行」是第七地的「正住地」之行,而此果则是「双行」亲生之果。据世亲所判释,经文是从四个方面来诠释「双行果」的:

其一,「业清净」,经文分四方面:「一者,戒清净」。第二为「世间智净,此辨『行用』。」第三为「得自身胜,此明『行体』。」第四为「得胜力,谓得禅等现前胜功德力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澄观说,此「业清净」所言的「双行」为「自利」和「他利」「二行双行」。

其二,「得胜三昧」,即菩萨住于此地所获得的殊胜的十种三昧。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说,此「得胜三昧」所言的「双行」为「定、慧双行」。其基本内容,如澄观所说:「前五,自利。后五,利他。又,前五,起解;后五,成行。又,前五现法乐住,后五利益众生。」

其三,「得过地」,其涵义是菩萨住于此地之所得超过二乘及前诸地。第一方面为「行修善巧过」,其基本内容,如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所说:「过法有二:一、巧智。二、深悲。过相亦二:一、下过二乘。二、上过智地,智慧地即八地无功用智。由此地中双观止、观,便至彼处法流水中,任运双流,趣佛智海。」此中,「过二乘」之「过」为超过、越过之义。而「过智地」之「过」为越过下地而得以直达上地之义。第二方面为「作业广大过」,即住于此地的菩萨,由于其殊胜的修行,得以在所有「业」、「行」方面超越声闻、缘觉。第三方面为「行修胜入过」,即住于此地的菩萨,「非但如前广、多无量,而力用难测,深无分量,胜而过也。」

其四,「得胜行」,其主旨是菩萨住于此地在修行方面非常殊胜,远远超过前六地。澄观说,此「得胜行」所言的「双行」为「寂、用双行」。寂」即「真如理体」,「用」即此「理体」之作用。

(三)、正说分之二:「辨地果」

「佛子!菩萨成就如是智慧,住远行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

「于彼佛所,以广大心、增胜心,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于佛所恭敬听法,闻已受持,获如实三昧智慧光明,随顺修行。于诸佛所护持正法,常为如来之所赞喜,一切二乘所有问难无能退屈。」

「利益众生,法忍清净。如是经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转更增胜。譬如真金,以众妙宝间错庄严,转更增胜,倍益光明,余庄严具所不能及①;菩萨住此第七地所有善根亦复如是,以方便慧力转更明净,非是二乘之所能及。」

【章旨】此「辨地果」部分也称「校量胜分」,其涵义为「菩萨住此地中,胜声闻、辟支佛故。」(世亲《十地经论》卷三)此章为「调柔果利益胜」的主体——「调柔行」的内容。「调柔」的语言涵义是「和柔」、「和顺」、「调和顺适」。「调柔果」是指本地修行所得之果调和顺适。本章即「调柔行」,含有三层涵义:第一,「见多佛」为「练行缘」。第二,「能练行」,包含「供养诸佛」)、「回向大行」以及「闻已受持」、「护持正法」等四方面的内容。第三,「所炼净」,内容为「所有善根转更增胜」。

【注释】①譬如真金以众妙宝间错庄严转更增胜倍益光明余庄严具所不能及这是说,在此地中,菩萨以一切菩提分法以及方便行等等来打磨「真金」——即所证的出世智慧,即可使其更加晶莹明亮,远远超过声闻、缘觉。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菩萨成就了如此智慧,住于远行地,凭借愿力的缘故,得以观见很多佛。具体言之,得以观见多百佛,如此乃至观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

「菩萨在诸佛所在的地方,都以广大心、增胜心,恭敬供养诸佛,尊重赞叹诸佛,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资生都完全奉献给佛,也以其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回向无上菩提。菩萨又在诸佛所在的地方,恭敬地听受佛说法,只要一听之后,便随即受持,获得如实三昧智慧光明,随顺修行。在于诸佛所在的地方护持正法,常常被如来所称赞欢喜,一切声闻、缘觉所有的问难都不能使其退缩、屈服。」

「住于此地的菩萨利益众生,证得法忍清净。如此经过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转而更加增胜。譬如真金,以许多美妙的珍宝间错装饰,转而使其更加增胜,倍加光明,这是其它庄严具所不能企及的;菩萨住于此第七地所有的善根也是如此,以方便智慧之力转而使其更加明亮清净,这并非声闻、缘觉之所能企及。」

「佛子!譬如日光,星月等光无能及者,阎浮提地所有泥潦悉能干竭①。此远行地菩萨亦复如是,一切二乘无有能及,悉能干竭一切众生诸惑泥潦。」

【章旨】此章为「调柔果利益胜」的第二部分——「教智净」的内容,其基本涵义是「以此地成就证净,从体起用故。」(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此中,「智」为「体」,「教」为「用」,以此地所证得的「智」生起灭除众生烦恼的作用。

【注释】①譬如日光星月等光无能及者阎浮提地所有泥潦悉能干竭「月光」指般若智,「日光」指方便智。「月光」是指第六地相应部分的譬喻。「日光」胜过「月光」是譬喻此地所证的「方便智」超过第六地所证的「般若智」。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