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古典文学 > 佛经大全 > 华严经白话文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五(2)

【章旨】此十二颂为第八地的「赞请分」,「赞请中,有十二颂,分二:前十赞,后二请。」与会大众听完金刚藏菩萨的宣讲之后,都欢喜雀跃,散花供养诸佛。无量天女以偈颂的形式齐声称赞如来「身」、「土」的自在。随后,解脱月菩萨又请求金刚藏菩萨为会众讲解第八地之法。

【注释】①无央即「无央数」,又作「阿僧伽」、「阿僧企耶」、「阿僧祇」等,为印度数目之一,无量数或极大数之意。据称一阿僧祇有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万万为「亿」,万亿为「兆」),于印度六十种数目单位中,「阿僧祇」为第五十二数。②两足尊又作「无上两足尊」、「二足尊」,为佛之尊号,因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成就「尽智」、「无生智」等无漏之「无学法」,及「十力」、「四无畏」等诸「不共法」,故此尊号有二义:其一,于天、人之中,佛是所有两足生类中的最尊贵者。其二,以两足喻「权」与「实」、「戒」与「定」、「福」与「慧」、「解」与「行」等,佛即具足此两足,而游行法界,无所障碍。③四洲即指「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东胜身洲」位于须弥山之东,其地形状如半月形,其人之身形殊胜,因此称之为「胜身洲」。「南赡部洲」则位于须弥之南,其地形状上大下小,略如我们所面对的,也称之为「南阎浮提」,「阎浮」即「赡部树」,因此洲有此树故命名之,现今人类,即在此洲。「西牛货洲」其地形状周圆,其地多牛,以牛为货币而交易,因此称之为「牛货」。「北俱卢洲」其地形状方正,此洲人寿皆千岁,衣食自然,惟无佛法,因此佛教将其列为「八难」之一。④大海此处是指须弥山四周之大海。于古代印度之世界观中,须弥山位于世界之中间,其周围有四大海,四大海中各有一大洲,四大海外则为「铁围山」。⑤铁围即「铁围山」,又作「铁轮围山」、「金刚围山」、「金刚山」,指围绕须弥四洲的外海,由铁所成之山。佛教之世界观以须弥山为中心,其周围共有八山八海围绕,最外侧之山即称「铁围山」。「大轮围山」是指围绕三千大千世界之大铁山。据《彰所知论》卷上〈器世界品〉载,以「阎浮提」等四大洲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其外有一铁山围之,称为「小铁围山」;集一千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其外亦有一铁山围之,称为「中铁围山」;集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其外复有铁山围之,称为「大铁围山」。

【语译】参加法会的天王与天众听闻金刚藏菩萨宣讲完如此殊胜的修行法,心中都产生大欢喜,为了供养如来以及无量数的大菩萨,都降下美妙的、无量无边千万种的华、幡及幢、盖、香、鬘、璎珞、宝衣,而这些全部都用摩尼宝作为美丽的装饰。

天女同时演奏着天乐,都发出种种美妙的音声,以其供养佛并佛子。这些天女同时发出这样的赞叹:「大家都能够看见的两足尊,因为哀愍众生的缘故而显现出神力,使此种种诸天之乐,都发出美妙的声音让会众都得以听见。此时,如来在每一毛端都有百千亿那由他国微尘数的无量诸如来,在其中安住宣说美妙之法。如来的每一毛孔之内有无量的国土,各自都有四大洲及大海,须弥山、铁围山也在其中,所有这些都完全可以看见而没有任何阻碍。如来的每一毛端处都有六道,地狱、饿鬼、畜生三种恶道以及人、天,诸龙、神众、阿修罗,如此等等都各随自己所造之业而承受果报。在那一切国土中,都有如来在发出美妙的声音,随顺一切众生之心,为其旋转最上等的清净*轮。国土中有种种众生身,每一身中又有种种国土,人、天诸道各各不同,佛都完全知晓而为其说法。大的国土随念而变为小国土,小的国土随念变为大的国土,如此神通无有数量,即便是世间所有一切众生都去演说也是说不尽的。」

天女都发出此等美妙的音声,称赞如来功德之后,会中的大众都欢喜万分,都默默地停住,瞻仰人中最尊的金刚藏菩萨,都希望听闻说法。这时解脱月菩萨又请求说道:「在此处的大众心都是清净的,希望您宣说第七地之后菩萨修行之所入第八地中的诸行相!」

(二)、正说分之一:「明地行」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于七地中,善修习方便慧,善清净诸道,善集助道法①。大愿力所摄②,如来力所加③,自善力所持④,常念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⑤,善清净深心思觉⑥,能成就福德智慧⑦;大慈大悲不舍众生,入无量智道⑧。」

【章旨】此章为「明地行」的第一层次「总明方便作集地分」的内容。在此章,金刚藏菩萨向会众总结了菩萨在前七地修行中的所证。简言之,前七地共同的所证与各地各别的所证都是进入第八地的「远」方便智慧。

【注释】①善修习方便慧善清净诸道善集助道法此三句是言菩萨在前七地修行中各地的「同相」。②大愿力所摄据世亲、澄观的解释,这是对于初地「欢喜地」修行之相的概括。③如来力所加据世亲、澄观的解释,这是对于第二「离垢地」修行之相的概括,第二地所证的「清净戒」为佛力所加方纔得以证得。④自善力所持据世亲、澄观的解释,这是对于第三「发光地」修行之相的概括。⑤常念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据世亲、澄观的解释,这是对于第四「焰慧地」修行之相的概括。⑥善清净深心思觉据世亲、澄观的解释,这是对于第五「难胜地」修行之相的概括。⑦能成就福德智慧据世亲、澄观的解释,这是对于第六「现前地」修行之相的概括。⑧大慈大悲不舍众生入无量智道据世亲、澄观的解释,这是对于第七「远行地」修行之相的概括。

【语译】那时,金刚藏菩萨告诉解脱月菩萨说:「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于七地中,善于修习方便智慧,善于使诸道清净,善于聚集助道之法。初地的别相是大愿力所摄持,第二地的别相是如来力所加,第三地的别相是菩萨自己的善力所持,第四地的别相是常常念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佛法,第五地的别相是菩萨善于清净深心思觉,第六地的别相则是能成就福德智慧;第七地的别相则是大慈大悲不舍众生,进入无量智慧之道。」

「入一切法①,本来无生,无起,无相,无成,无坏,无尽,无转②;无性为性③;初、中、后际皆悉平等④;无分别如如智之所入处⑤。」

【章旨】此章与下一章为「明地行」的第二层次「得净忍分」的内容,其主旨如世亲《十地经论》卷十所说:「云何得净忍分?得无生法忍故,彼清净自然无功用行。」这是说,菩萨获得「无生法忍」,自然就成就了「无功用行」。据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的解释,此章十五句分三部分,「初十,正明『无生忍』。次四,明『无生忍净』。后一,结得忍名。」据澄观等的解释,此章的十句是从「法」本身(「法体」)的角度言说「无生法忍」的。澄观说:「约法,则诸无起作之理,皆曰『无生』;慧心安此,故名为『忍』。」

【注释】①入一切法此句是此章的总句。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言『一切法』者,总该万有、理事之法;『入』即证达。」②本来无生无起无相无成无坏无尽无转根据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的概括,此七句是言「事无生」,其主旨为「破相」,其修行相位为「加行位」。具体而言,此七方面分别对治七种对于「实体」的执着:「本来无生」是对治将「清净法」当作实际存在的「实体」看待的观念。「净法」本来无生,自然没有以实际存在的清净法。第二种「无起」的涵义是:这是将「修习所成」的结果当作「实体」对待,对此则以「无起」破除之。第三种「无相」的涵义是:将「自性住性」与「习所成性」的结果当作「实体」的存在,对此则以「无相」对治之。第四种「无成」的涵义是:将成佛当作未来真实的、实体性的脱离烦恼的「菩提」来看待。对此则以「无成」对治之。第五「无坏」的涵义是:从众生所持的烦恼也非真实的「实体性」存在,对此则以「无坏」来对治之。澄观又说,此中前四是「遣净分」,此第五是「遣染分」。第六「无尽」的涵义是:将众生当作念念灭尽烦恼的「实体性」的存在,对此则以众生烦恼「无尽」来对治之。第七「无转」的涵义是:将转染向净的修行过程当作「实体性」的存在,因为如果将其真正当作「实体」,则这一转染向净的过程是不可能发生的。对此则以「无转」来对治之。在这七个方面中,「本来无生、无起、无相、无成」属于清净法,此四者在修行中并不增加什么。「无坏、无尽、无转」属于染法,此三者在修行中并不减少什么。③自性无生据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的概括,「无性为性」是言「自性无生」,其主旨为「破性」,其修行相位为「正体」。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无我」之「理」即「真如空性」,前述「事无生」即是「忍」此「空性」、「空理」。但是,依照中观学理论,「此忍不得言无,斯则『非有非无』以显『中道』,此二亦不二。又,此理亦非所观事外故。《论》云『所有观法无我理,无二相故。』斯则非即非离,无二为中道义。」④初中后际皆悉平等据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的概括,此句是言「数差别无生」,其主旨为「因泯」,其修行相位为「通始终」。⑤无分别如如智之所入处据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的概括,此句是言「作业无生」,其主旨为「果离」,其修行相位为「后得」,这是指「无生忍」的「果位」。以「如如智」贯之的「业」之生起,为佛、菩萨最究竟的入处。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进入一切法的本质,通达一切法是本来无生的,是本来无起的,是无相的,是无成的,是无坏的,是无尽的,是无有转变的;一切法都是以无性为性的;菩萨通达一切法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完全平等的;菩萨进入了无分别如如智起作用的地方。」

「离一切心、意、识分别想①,无所取着,犹如虚空,入一切法如虚空性②。」

「是名『得无生法忍』。」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