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古典文学 > 佛经大全 > 华严经白话文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五(8)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此地菩萨的智地名为『不动地』,因为没有什么能够沮坏的缘故;名为『不转地』,因为其智慧无有退转的缘故。名为『难得地』,因为一切世间无能知晓的缘故。名为『童真地』,因为其远离一切过失的缘故;名为『生地』,因为其伴随乐自在的缘故。名为『成地』,因为除此之外无所作的缘故;名为『究竟地』,因为其智慧决定的缘故。名为『变化地』,因为其伴随大愿而成就的缘故。名为『力持地』,因为是他者所不能动摇的缘故;名为『无功用地』,因为在此前已经成就的缘故。」

「佛子!菩萨成就如是智慧,入佛境界,佛功德照,顺佛威仪,佛境现前①。「

「常为如来之所护念②。梵、释、四王、金刚力士常随侍卫③;恒不舍离诸大三昧;能现无量诸身差别④;于一一身有大势力,报得神通,三昧自在,随有可化众生之处示成正觉⑤。」

「佛子!菩萨如是入大乘会⑥。获大神通,放大光明,入无碍法界⑦,知世界差别,示现一切诸大功德,随意自在⑧,善能通达前际、后际,普伏一切魔邪之道,深入如来所行境界⑨。」

「于无量国土修菩萨行,以能获得不退转法,是故说名『住不动地』。」

【章旨】此章为「释名分」的第二方面「智者释名」的内容。此地的菩萨名为「住不动地」菩萨,其具体涵义就是此地菩萨随顺佛性,进入佛的境界。

【注释】①入佛境界佛功德照顺佛威仪佛境现前澄观依据世亲的解释说,此中的「佛境界」是「佛性」的另一种译法。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二说:「《论经》云『得入佛性』,即是法身果性故。《论》云『佛性者,界满足胜』故。究竟见性故云『满足』。此即分齐『境界』。菩萨由得地智,能上入之。」这是对于「入佛境界」一句的解释。其后的「佛功德照,顺佛威仪,佛境现前」等三句所言是菩萨得以进入佛境界的「随顺因」。②常为如来之所护念此句为世亲所言的说明「一向不动」的总句。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总显佛加。解参玄极,上德被己故。既常为佛加故,名『一向不动』。」其后的数句「别依五种功德,以显不动。」其具体涵义见下文注释。③梵释四王金刚力士常随侍卫澄观依据世亲的解释,将此句解释为两层次,并认为应该在「四王」后补充「等之所奉迎」数语。④恒不舍离诸大三昧能现无量诸身差别前者是说,此地菩萨依止于三昧而起用。后者是说,此地菩萨现身于无数不同的国土并且使其清净。⑤于一一身有大势力报得神通三昧自在随有可化众生之处示成正觉关于此三句,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五、『于一一』下,『教化众生功德』。此复五种,前三自分,后二胜进。一、『愿取诸有生』。多为主导,故云『有大势力』。二、『根心使智力』。即『报得神通』,穷三际中众生『根』、『欲』等故。三、『无量法力』。『三昧自在』,转*轮故。四、『受力』。彼《经》云『能受无量记故』,今《经》阙此。五、『说力』。即『随有可化』,『示成正觉』,真能说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二)此中,特别需注意,唐译八十卷《华严经》于此处漏译一句「能受无量记故」。⑥菩萨如是入大乘会此句为世亲所言的说明「一体不动」的总句。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总云『入大乘会』者,谓入同类『大乘众数』故。『入数』者,不破坏义,和合如一故。」特别注意,此语中的「数」为「屡次」的意思,读作[ㄕㄨㄛˋ」。也就是此地菩萨虽然屡次进入修行大乘的众生聚会中而其体不会被破坏。其后的九句,「别有九种,具此九种,堪入众数。」(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二)其具体涵义见下文注释。⑦获大神通放大光明入无碍法界关于此三句的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二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一、『智不坏』,获法智通故。二、『说不坏』,谓放教智光故。三、『解脱不坏』,谓不住行,证入空、有等无碍法界,业用无碍故。」⑧知世界差别示现一切诸大功德随意自在关于此三句的涵义,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四、佛国清净不坏,知世界自在故。五、『入大乘不坏』,智慧示现大功德故。六、『神通不坏』,『随意自在故』。」⑨善能通达前际后际普伏一切魔邪之道深入如来所行境界关于此三句的涵义,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七、『善能』下,『能解释义不坏』,称三际说故。八、『普伏』下,坐道场不坏万行,及菩提树下伏魔邪故。九、『正觉不坏』,入如来境,同佛觉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二)其中第七种是说,菩萨对于众生过去、未来的世界的感知、预测不会变化、失准。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菩萨成就如此智慧,进入佛的境界,被佛的功德所照耀,顺从佛的威仪,佛的境界显现于前。」

「此地菩萨常常被如来所保护挂念。此地菩萨常常被梵王、帝释、四大天王等所奉迎,常常被金刚力士所随侍保卫;此地菩萨一直不舍弃远离诸大三昧;此地菩萨能够显现出无量不同的身相;而每一身都有大势力,凭借神通穷尽过去、现在、未来三际中众生的各种情况,凭借三昧自在而转*轮,在所有有可以化度的众生之处示现成就正觉。」

「佛子!菩萨如此屡次进入大乘众生的聚会。此地菩萨获得了大神通,放出大光明,进入无碍法界,知晓世界的差别,示现出一切大功德,随意自在,善于并且能够通达过去、未来,完全降伏一切魔邪之道,深入如来所行的境界。」

「总之,此地菩萨在无量的国土修习菩萨行,凭借其获得的不退转之法,因此我们称其为『住于不动地』。」

【说明】第八「不动地」的「正说分」之一——「明地行」部分的内容,金刚藏菩萨至此全部宣讲完毕。在此,将其基本内容小结如后:

第一,关于此地「明地行」部分的结构,世亲《十地经论》卷九解释说:「八地中有七种相差别:一、总明方便作集地分。二、得净忍分。三、得胜行分。四、净佛国土分。五、得自在分。六、大胜分。七、释名分。」

第二,第一层次「总明方便作集地分」。在此部分,金刚藏菩萨向会众总结了菩萨在前七地修行中的所证,即澄观所说的「『远方便』,总前七地,集作此地方便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简言之,前七地共同的所证与各地各别的所证都是进入第八地的「远」方便智慧。

第三,第二层次「得净忍分」。其主旨如世亲《十地经论》卷十所说:「云何得净忍分?得无生法忍故,彼清净自然无功用行。」经中说「无生法忍」有两个层面,即「法体」与「报行」。

第四,第三层次「得胜行分」。其主旨是显示菩萨在第八地修行中所获得的「深行」以及如何发起「深行」。依照世亲、澄观的判释,此层次又分两部分:

其一,「明深行胜」。金刚藏菩萨首先向会众宣说了此地所获得的「深行」与前七地相比较而殊胜之处,即「能离前地四种恼患」。世亲《十地经论》卷十将此部分的内容总结为:「『得胜行』者,得深行故。深行有七种:一、难入深。……二、同行深。……三、境界深。……四、修行深。……五、不退深。……六、离障深。……七、对治现前深。」

其二,「明发起胜行」。依据澄观的判释,「发起胜行」部分分为四部分:一、「说主总叙」,是指金刚藏菩萨从总体上叙述如何发起此地殊胜的修行的一段经文。二、「正显劝辞」,即金刚藏菩萨从正面向会众说,诸佛世尊会出现在进入此地修行的菩萨面前,给予其如来智,并且以语言激励菩萨住于此地修行。三、「显劝所为」,金刚藏菩萨指出,诸佛之所以激励此地菩萨继续修行的目的是使其生起智慧之业。四、「彰劝之益」,金刚藏菩萨向会众说明诸佛激励此地菩萨继续修行,菩萨所可能达到的效应。

第五,第四层次「净佛国土分」。此部分的经文所言,其实相当于《瑜伽师地论》中所论的十种「自在」,与中土佛教所理解的「净土」差别甚大。依据澄观的解释,经文中所言的「净佛国土」是指「自在净果」,即「净土三昧」。依据世亲的判释:「此『净佛国土』有三种自在行:一、器世间自在行。二、众生世间自在行。三、智正觉自在行。」

其一,「器世间自在行」。世亲说:「『器世间自在行』者,有五种自在:一、随心所欲彼能现及不现。二、随何欲彼能现。三、随时欲彼即时现。四、随广、狭欲彼能现。五、随心几许欲彼能现。」(世亲《十地经论》卷十)此中的「随」与「现」,具体涵义均为「转变自在」。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