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五(15)
【说明】第九地「明地行」的第三层次「入行成就分」的内容,至此,金刚藏菩萨已经宣说完毕。关于此「入行成就」的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三解释说:「三、『入行成就』,达所化器之心行故。」而「『稠林』者,众多义故,难知义故。『行』者,不正信义故。」概括言之,此地菩萨完全知晓作为接受佛法之对象的众生的各种相状及其心理活动。
经文所言的十一种「稠林」的名称是:「众生心稠林、烦恼稠林、业稠林、根稠林、解稠林、性稠林、乐欲稠林、随眠稠林、受生稠林、习气相续稠林、三聚差别稠林。」经文言十一种「稠林」,其中第一种「众生心稠林」为总名,其余十种则是对于「众生心稠林」的展开说明。
「住此地已,了知众生诸行差别,教化调伏,令得解脱。」
【章旨】从此章开始进入「明地行」的第四层次「说成就分」的内容。此章为「说成就分」的「牒前总显」部分,其主旨为「了心行,方善说」,即了解众生行的存在以及活动状态纔能善于说法。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住于此地之后,了知众生诸行的差别,纔能教化调伏众生,使其得到解脱。」
「佛子!此菩萨善能演说声闻乘法、独觉乘法、菩萨乘法、如来地法。」
「一切行处智,随行故①;能随众生根、性、欲、解②,所行有异③,诸聚差别④,亦随受生、烦恼、眠、缚、诸业、习气而为说法,令生信解,增益智慧,各于其乘而得解脱。」
【章旨】依照世亲、澄观的判释,此后的「广显说成」有三种「成就」,此章即为其中第一「智成就」,其主旨为「知法、知器、知化仪故」。此章经文又分两方面:「先明随所知之法。二、『一切』下,随所依之器。」(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三)前者说此地菩萨应知三乘法、如来法,后者言禀承诸法之众生的各种状况,即前述经文所说的「众生心稠林、烦恼稠林、业稠林、根稠林、解稠林、性稠林、乐欲稠林、随眠稠林、受生稠林、习气相续稠林、三聚差别稠林」等十一种「稠林」,世亲将其总结为五种「器」。
【注释】①一切行处智随行故此句的确切涵义,甚为难解。参照另外的译本,有助于理解。菩提流支译的《十地经论》的经文为:「是菩萨如是知已,如实为众生说法,令得解脱。」而佛陀跋陀罗所译六十卷《华严经》卷二十六的译文为:「又随行处,随智慧处,而为说法。」合此数者去解释,「一切行处智」是指众生所具有的实际智慧,「随行」即指为众生宣说应该宣说的法。②能随众生根性欲解此句即指禀承所说法之器。澄观依据菩提流支的译文认为,应该在「众生」之后加一「心」字,即成「心稠林」,并且与其后的「根」、「性」、「欲」、「解」合成「五种器」。澄观说:「众生心、根、性、欲、解,明所说法器成,谓十一林之中,此五正显已成『信』等法器,可随『根』、『欲』等说,故别显之。」(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三)因为菩萨说法是主要针对众生的「众生心」、「根」、「性」、「欲」、「解」等五种而随机进行的,因此,经文在此特别将其列出。③所行有异关于此句,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所行有异』,含其二义:一、约『能行』之行,名『种种异行器』,即上『根』等能行。二、所行之境,即上『根』等所行,名『譬喻器』,总喻上五故。如世稼穑,具五因缘,彼所种物成就堪用:一、有心物。二、有根益其生力。三、有可生性。四、含润欲发。五、决定可生。喻上『心』等,故云『譬喻』。」(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三)「随譬喻解器」,也就是可以用庄稼需要五种因缘纔能生长来譬喻众生用来接受佛法之「器具」的构成元素「心」、「根」、「性」、「欲」、「解」等五者。澄观的上述引文就是对此的发挥。④诸聚差别具体言之,此句是指前述的「三聚差别稠林」的种种相状。「定」是指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属性「正定」,「不定」是指一般凡夫的属性。此句是言,针对三乘的确定种性为其应机说法,针对「不定」的凡夫种性为其应机说法。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此菩萨善于并且能够演说声闻乘法、独觉乘法、菩萨乘法、如来地法。」
「此地菩萨针对众生所具有的实际智慧而为其宣说应该宣说的法。具体而言,此地菩萨能够针对众生的心、根、性、欲、解所构成的根器,众生不同的所行,诸聚的差别等,而为其说法;此地菩萨也能够针对众生受生、烦恼、随眠、缚、诸业、习气等而为其说法,使众生产生信、解,增长扩充其智慧,使其各自以自身的种性而得以解脱。」
「佛子!菩萨住此善慧地,作大法师,具法师行,善能守护如来法藏①。」
【章旨】此章以下数章为「说成就分」中所言的第二种「口业成就」的内容,其主旨则是菩萨以「口」为众生说法所获得的成就。此章为「总明具说之德」的内容。
【注释】①作大法师具法师行善能守护如来法藏关于此三句的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三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亦是『智成就』,以『具法师行』即是『智』故。而言『说』者,护如来法藏通于『说』故。斯则内持于智,外口说故。」这是说,此「口业成就分」的内容也可以看作属于「智成就」。至于「大法师」的标准,澄观引用经典解释说:「具十德者名『大法师』,摄义具足:一、善知法义。二、能广宣说。三、处众无畏。四、无断辩才。五、巧方便说。六、法随法行。七、威仪具足。八、勇猛一精一进。九、身、心无倦。十、成就忍力。」至于「具法师行」的涵义,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一解释说:「深妙义中,具二十种功德故:一、知时。二、正意。三、顿。四、相续。五、渐。六、次。七、句义渐次。八、示。九、喜。十、劝。十一、具德。十二、不毁。十三、不乱。十四、如法。十五、随众。十六、慈心。十七、安隐心。十八、怜愍心。十九、不着名利。二十、不自赞、毁他。」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菩萨住于此善慧地,作大法师,具有法师之行,善于并且能够守护如来的法藏。」
「以无量善巧智,起四无碍辩①,用菩萨言辞而演说法。」
「此菩萨常随四无碍智转,无暂舍离②。何等为四?所谓:法无碍智③、义无碍智④、辞无碍智⑤、乐说无碍智⑥。」
【章旨】此章有两层涵义:其一,先标示名称与体性。其二,简略显示「无量善巧智」所起的「四无碍辩」的殊胜之处。
【注释】①以无量善巧智起四无碍辩此中菩萨的「口业成就」所依凭的智慧是「后得智」,又作「无分别后智」、「后得无分别智」,即于「根本无分别智」之后所得之智,分别一切差别之相,慧、照分明,即名「后得智」。②此菩萨常随四无碍智转无暂舍离菩萨从初地「欢喜地」即获得「四无碍智」,至第九地达到自由任运的境地,其间此智一直存在并且在起作用。③法无碍智关于此智,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一、『法』者,『法体』,谓法自体,有轨持故,即二空所摄,即真之俗境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三)这是指法的「自体」是「空」。④义无碍智关于此智,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二、『义』者,『法境界体』,调于法体上差别境义,即上二空所摄真谛之境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三)「义」大致为「道理」、「意味」的涵义,即「法」所包含、蕴藏的意义。此「义无碍」的内容是指对于「真如空理」的正确理解。⑤辞无碍智关于此智,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三、『词』(应校改为「辞」)者,『正得与众生』,谓得彼方言,与他说故。故《论》云『于彼如实智境中,随他所喜言说正知』。此释『正得』。随他言说正知而与故,此释『与众生』。」(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三)这是说,菩萨在言语的使用方面达到了自由无碍的境地。⑥乐说无碍智关于此智,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四、『乐说』者,『正求与无量门』,谓『乐说』,乃辞中别义。七辩剖析,名『无量门』。」(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三)菩萨自由无碍地使用众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演说佛法。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此地菩萨以无量善巧智,生起四种无碍辩,用菩萨的言辞而演说佛法。此菩萨常随四种无碍智而转,没有片刻舍弃远离。这四种无碍智是什么呢?所谓: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辞无碍智、乐说无碍智。」
「此菩萨以法无碍智,知诸法自相;义无碍智,知诸法别相;辞无碍智,无错谬说;乐说无碍智,无断尽说。①」
「复次,以法无碍智,知诸法自性;义无碍智,知诸法生灭;辞无碍智,安立一切法不断说;乐说无碍智,随所安立,不可坏无边说②。」
「复次,以法无碍智,知现在法差别;义无碍智,知过去、未来法差别;辞无碍智,于去、来、今法无错谬说;乐说无碍智,于一一世无边法明了说③。」
【章旨】此章为「四无碍智」所举的「十种差别」的前三种的内容。依据世亲的判释,其名称是:「一、依自相。二、依同相。三、行相。」(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一)澄观解释说:「前五是三乘教理,通于染、净。」(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三)
【注释】①此菩萨以法无碍智知诸法自相等八句关于「四无碍智」的这一「差别」(即「涵义」),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一解释说:「是中自相者,有四种:一、生法自相。二、差别自相。三、想坚固自相。四、彼想差别自相。」此四层面的涵义分别与前述四个分句对应。「以法无碍智,知诸法自相」为此八句的总句,其涵义是「知色是变碍相等」,即「色」是可以变化的、有质碍的存在。「义无碍智,知诸法别相」对应于世亲所说的「差别自相」,其涵义是「知色有十一处等」,即「色尘」与「十二处」的其余「十一处」是有差别的。「辞无碍智,无错谬说」对应于世亲所说的「想坚固自相」。此中,「想」的涵义是:「『想』者,起言所依,亦以慧心取彼二种相故:一、随自所觉诸法相。二、随彼彼所化言词所宜相。」这是说,「想」是在取两种「相」(即经过主观加工的「法相」以及被言辞所表达的「法相」)之后形成的。而「坚固」的涵义是:「以所觉法随彼言词为彼生说,说无错谬名为『坚固』。」即为众生说法而无言辞方面的错误,名为「坚固」。「乐说无碍智,无断尽说」对应于世亲所说的「彼想差别自相」。「乐说」涵义中的「坚固」是多说、连续地说,并且要使众生由此产生「爱乐」。这就是「不断尽」的涵义。②以法无碍智知诸法自性等八句关于「四无碍智」的这一「差别」(即「涵义」),世亲解释说:「是中同相有四种:一者,一切法同相。二者,一切有为法同相。三者,一切法假名同相。四者,假名假名同相。」此四层面的涵义分别与前述四个分句对应。「以法无碍智,知诸法自性」对应于世亲所说的「一切法同相」,其涵义即「诸法同以无性为自性故」,「无性」即「空」。「义无碍智,知诸法生灭」与世亲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同相」对应,即有为法的共同本质是有生有灭。「辞无碍智,安立一切法不断说」与世亲所说的「一切法假名同相」对应,因为一切有为法都是生灭无常的,所以以语言确立其暂时的存在,就叫「安立」。「所立之法已是假名,更以言诠假名而谈,名『不断说』」。「乐说无碍智,随所安立,不可坏无边说」与世亲所说的「假名假名同相」对应,而重复「假名」一语的原因在于:「谓不坏前假名,更能以异异无边假名说故,重言假名。」即说法所用「语言」是「假名」(「法」)之上的「假名」(「语言」)。③以法无碍智知现在法差别等八句关于「四无碍智」的这一「差别」(即「涵义」),世亲解释说:「是中『行相』者,有四种:一、生行相。二、已生、未生行相。三、物假名行相。四、说事行相。」(世亲《十地经论》卷十一)此四层面的涵义分别与前述四个分句对应。「以法无碍智,知现在法差别」对应于世亲所说的「生行相」,其涵义是现在之法是由因缘而生的,应该知道「过、未亦名现在,以三世皆是当世现在故」。「义无碍智,知过去、未来法差别故」与世亲所说的「已生、未生行相」对应,因为应该知道「现在亦名过、未,以现是过家未、未家过故。是则当世而知名法,逆见过、未能知现在,是则名义为菩萨智境。」而「辞无碍智,于去、来、今法无错谬说」与世亲所说的「物假名行相」对应,其涵义是「总说三世之物不谬故。」「乐说无碍智,于一一世无边法明了说」与世亲所说的「说事行相」对应,其涵义是「所说事不出三世总相物中,故云『一一世』。但曲明异,异事、法,故云『无边法明』。」(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三)菩萨所说法不出三世之事物,但法与法、事与事也有差异。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