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古典文学 > 佛经大全 > 华严经白话文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二(10)

【说明】此「彰地果」部分也称「校量胜分」,其涵义为彰显此地所证境界远远胜过声闻、辟支佛,也胜过初地。其内容包含「调柔果」、「摄报果」、「愿智果」三部分。所谓「调柔果」是指本地修行所得之果调和顺适。进入此地的菩萨所修的「四摄法」中,最突出的是「爱语摄」。所修的十种波罗蜜多中,以「持戒波罗蜜多」为主。所谓「摄报果」是指「王位之身酬因,名『报』;因成纳果,故名为『摄』。」(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所谓「愿智果」就是以大愿之力辅助所证智慧之果。

(四)、重颂分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质直、柔软及堪能,调伏、寂静与纯善,速出生死广、大意,以此十心入二地。」

「住此成就戒功德,远离杀生不恼害①,亦离偷盗及邪一一婬一一,妄、恶、乖离②、无义语③。不贪财物常慈愍,正道直心无谄伪,离险、舍慢极调柔,依教而行不放逸。」

「地狱、畜生受众苦,饿鬼烧然出猛焰,一切皆由罪所致,我当离彼住实法。人中随意得受生,乃至顶天禅定乐,独觉、声闻、佛乘道,皆因十善而成就。如是思惟不放逸④,自持净戒教他护。」

「复见群生受众苦,转更增益大悲心。凡、愚邪智不正解,常怀忿恨多诤讼,贪求境界无足期,我应令彼除三毒⑤。愚痴大暗所缠覆,入大险道邪见网,生死笼槛怨所拘,我应令彼摧魔贼。四流漂荡心没溺,三界焚如苦无量,计蕴为宅我在中,为欲度彼勤行道。设求出离心下劣,舍于最上佛智慧,我欲令彼住大乘,发勤一精一进无厌足。」

【章旨】此章之后为「第二地」的「重颂分」。金刚藏菩萨为了会众更加清晰地把握此义,而以偈颂的形式再次宣说第二「离垢地」的修行方法以及所得之果。此章的十颂颂「行」,即具体的修行内容。第一颂颂「发起净」的十种「直心」。第二、三两颂颂「律仪戒」。第四、五两颂以及第六颂前半颂颂「摄善法戒」。第六颂的后半颂至第十颂颂「摄众生戒」。

【注释】①不恼害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说:「亲旧成冤曰『恼害』。」「不恼害」也就是不使亲戚与故旧友朋成为冤家对头。②乖离应指「两舌语」、「离间语」,指立于两者之间拨弄是非,使两者乖离,生起斗诤。③无义语指「绮语」。据《瑜伽师地论》卷八可知,「无义语」为「绮语」的别名之一。《瑜伽师地论》卷八举出「绮语」的种种别名,其中,「于邪举罪时」,「言引无义,故名『非义语』者。」「于歌笑嬉戏等时,及观舞乐戏笑俳说等时,有『引无义语』。」可见,「无义语」是指在言谈嬉笑中引用并无意义的话语。④放逸简称为「逸」,指放纵欲望,不留意应修之善事及应防之恶事。「放逸」的反面是「不放逸」。⑤三毒指「贪欲」、「瞋恚」、「愚痴」三种烦恼,又作「三火」、「三垢」。一切烦恼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通摄三界,为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之中的最甚者,能使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故特称「三毒」。

【语译】那时,金刚藏菩萨为了重新宣示这些道理而以偈颂形式说:「以正直心、柔软心以及堪能心、调伏心、寂静心与纯善心等,以及迅速出离生死的广心、大心,菩萨凭借此十种心进入第二地。」

「菩萨住于这一由戒成就的功德,远离杀生且不恼害众生,也远离偷盗及邪一一婬一一、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菩萨不贪财物而常怀慈愍之心,行于正道,其心正直而心无谄媚虚伪,远离险路、舍弃我慢,处于极调柔的心态,依佛所教而行,其心从不放逸。」

「那些地狱、畜生众生承受了许许多多痛苦,饿鬼众生则处于猛烈燃烧的火焰中,所有这一切都是其所犯罪过所导致的,众生应当远离三恶道而住于真实之法中。可以随意得以受生人道之中,甚至达到有顶天享受禅定之乐,独觉、声闻、佛乘道,都是凭借十善而得以成就的。菩萨如此思惟而其心不放逸,自己受持清净戒律,并且教导他人护持。」

「菩萨又见到众生承受众多痛苦,转而更加增强扩大了其大悲心。凡人、愚蠢之人没有正确的见解,常常怀有忿恨而产生很多诤论和诉讼。这些凡人、愚蠢之人贪求境界从来没有满足的时候,我应当使他们除去贪、瞋、痴三毒。这些众生被无明这样的黑暗所缠绕所覆盖,进入大险道和邪见之网,被拘禁于生死之笼槛所构之怨中,我应当使他们能够摧毁无明的魔贼。众生在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等四流之中漂荡,其心也没溺于四流之中,众生在欲界、色界、无色界就如同被焚烧一样承受无量的痛苦。众生执持五蕴这一宅第,将我拘限于其中,菩萨为了想济度这些众生而勤奋地行道。然而,世间也有一些众生被外道所设计的虚假的出离世间的方法所吸引,但其心确实仍然是下劣的;他们舍去了最上等的佛智慧,我想使这些众生住于大乘,因此,发誓勤奋一精一进从无厌恶满足地济度众生。」

「菩萨住此集功德,见无量佛咸供养,亿劫修治善更明,如以好药炼真金。」

「佛子住此作轮王,普化众生行十善,所有善法皆修习,为成十力救于世。「欲舍王位及财宝,即弃居家依佛教,勇猛一精一勤一念中,获千三昧见千佛。」

「所有种种神通力,此地菩萨皆能现,愿力所作复过此,无量自在度群生。」

【章旨】此章四颂颂「彰显地果」的内容。其中,第一颂重新阐述的是「调柔果利益胜」的内容,第二、第三颂重新阐述的是「摄报果利益胜」的内容,第四颂重新阐述的是「愿智果利益胜」的内容。

【语译】金刚藏菩萨以偈颂形式继续对大众说:「菩萨住于此地,其所聚集的功德,可以使其观见无量的佛,菩萨对于这些无量佛都一一供养,在亿劫之中修治其心使其更完善更明净,正如将炼就的真金再行放入矾石中漂炼一番使其更白洁一样。」

「佛子住于此地而得以作为转轮圣王,完全化度众生使其行十善,所有善法都得以修习,其目的就是成就诸佛所具的十力以救度世间的众生。菩萨修行到此,想着舍弃国王之位以及财宝,随即就舍弃了居家而依止于佛的教法;菩萨在勇猛一精一勤过程中,在一念之中,就获得了数千三昧而得以观见到数千的佛。」

「菩萨所具有的种种神通之力,此地的菩萨都能够显现,其大愿之力所作也不会超过此,他们以无量的自在之力济度众生。」

「一切世间利益者,所修菩萨最胜行。如是第二地功德,为诸佛子已开演。」

【章旨】此章为「重颂分」的最后一颂,金刚藏菩萨结叹自己向会众所阐述的菩萨第二地的境界。

【语译】金刚藏菩萨以偈颂形式继续对大众说:「菩萨最殊胜的大道,是为了群生得到利益的。如此殊胜的第二地之法,我现今已经讲解完毕了。」

【说明】第二地——「离垢地」的内容至此已经完毕。有几个问题说明如下:

第一,关于本部分的结构。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将其分为三部分:「初,赞请分。二、正说分。三、重颂分。第二正说分中,先明地相,后彰地果。」「正说分」第一部分——「明地相」又分为「发起净」与「自体净」两层次。

第二,关于此地名为「离垢」的意义。「离垢地」,又作「离垢」、「无垢地」、「净地」、「具戒地」。进入此地之菩萨,获得守清净戒行,远离烦恼垢染,故名「无垢」;又以此地具足三聚净戒故,亦称「具戒地」。第二地菩萨,在「十波罗蜜多」中,「戒波罗蜜多」偏胜,持戒功德,圆满清净。如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说:「此地中断邪行障,证最胜真如,皆约戒明。言邪行障者,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彼所起误犯三业,能障二地。由斯二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微细误犯愚,即上俱生一分,此能起业。二、种种业趣愚,即彼所起误犯三业。言最胜者,谓此真如具无边德,于一切法最为胜故。此亦由翻破戒之失,为无边德。是以成于戒行,得于最胜无等菩提之果。」

第三,关于此地「离垢地」在「十地」中的地位与特点。如澄观所说,十地的宗趣都是「以地智、断证、寄位修行为宗,以显圆融无碍行相为趣」,「为成佛果为趣」。然而,从「所修」、「修成」、「寄位行」、「寄乘法」等四者分别言之,各「地」则略有分别。其一,从「所修」角度言之,第二「离垢地」为「修戒行」。其二,从「修成」角度言之,第二「离垢地」为「戒行」。其三,从「寄位行」的角度言之,十地各寄一度,第二「离垢地」为「戒度」即「尸罗波罗蜜多」。其四,从「寄乘法」角度言之,第二「离垢地」「寄世间人、天乘」。

第四,关于初此地与第二「离垢地」的关系,世亲《十地经论》卷四又说:「如初地说,此地亦如是。有者同,无者应知。此中,胜事者,于无量劫远离悭、嫉、破戒垢心,成就布施、持戒清净等诸事胜故。于初地中,戒未净故,施亦未净。若尔,何故初地中说檀波罗蜜增上,余者不如?然彼檀波罗蜜等,此地中转胜清净故,以离悭、嫉破戒等垢,是故此地释名『离垢』。初地中,金但以火炼,除外贪等粗垢故,说炼金清净。今于此地,复置矾石中煮,除自体明垢故,自性真净故,说性戒清净义。」可见,第二「离垢地」是接续初地「布施波罗蜜多」而进行的修行。其超越于初地的地方在于持戒清净,使修行者的自体清净。

九、第三地:发光地

(一)、赞请分

佛子得闻此地行①,菩萨境界难思议,靡不恭敬心欢喜,散华空中为供养。

赞言:「善哉!大山王②,慈心愍念诸众生,善说智者律仪法,第二地中之行相。是诸菩萨微妙行,真实无异无差别③,为欲利益④诸群生,如是演说最清净。」

【章旨】与会大众听完金刚藏菩萨的宣讲之后,以偈颂的形式齐声称赞金刚藏菩萨所宣讲的第二地之行相、微妙之行以及真实之理。

【注释】①此地行即第二地的行相、修行方法等。②大山王这是比喻,「大山」比喻其弘大、稳定,而「王」则是最上等、最殊胜的意思。③真实无异无差别关于此句偈语,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解释说:「『真实』者,契理故。『无异』者,千圣同辙故。『无差别』者,理贯事故。」④利益关于此语,澄观认为是对此二偈的总结。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说:「前偈有『慈』,后偈有『悲』,故云『利益』。」也就是说,菩萨以大慈大悲之心来济度众生,为众生带来解脱世间苦难的好处。

【语译】与会的佛弟子得以听闻这一地行,深深感到菩萨境界的难以思议,无不恭敬而在心中产生欢喜,纷纷将花散播于空中作为对于诸佛和金刚藏菩萨的供养。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