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古典文学 > 佛经大全 > 华严经白话文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二(9)

其五为「集果」,其涵义是:「依前悲心起胜上欲,欲拔济故。」(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在前一部分「集」中,金刚藏菩萨向会众说明,菩萨以十种心救度八种众生。在此「集果」部分,金刚藏菩萨又向会众说明,十类众生中,每一类众生都有如同前述十心来救度济拔。

(三)、正说分之二:「彰地果」

「佛子!菩萨住此离垢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亿佛、多百亿佛、多千亿佛、多百千亿佛,如是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

「于诸佛所,以广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诸佛所,以尊重心,复更受行十善道法,随其所受,乃至菩提,终不忘失。」

「是菩萨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远离悭、嫉破戒垢故,布施、持戒清净满足。譬如真金置矾石中,如法炼已,离一切垢,转复明净①。菩萨住此离垢地,亦复如是,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远离悭、嫉破戒垢故,布施、持戒清净满足。」

【章旨】此「彰地果」部分也称「校量胜分」,其涵义为「菩萨住此地中,胜声闻、辟支佛故。」(世亲《十地经论》卷三)此章进入「调柔果利益胜」的主体内容——「调柔果相」。「调柔」的语言涵义是「和柔」、「和顺」、「调和顺适」。「调柔果」是指本地修行所得之果调和顺适。本章含有三层涵义:第一,见诸佛为「练行缘」。第二,「能练行」,包含「供养」、「受法」两部分,「受法」部分主要突出「十善」。第三,「所练净」,突出此地所修之果超出初地之果。

【注释】①譬如真金置矾石中如法炼已离一切垢转复明净关于此譬喻的涵义,世亲《十地经论》卷四解释说:「初地中金,但以火炼,除外贪等粗垢故,说炼金清净。今于此地,复置矾石中煮,除自体明垢故,自性真净故,说性戒清净义。」这是将初地的譬喻联系起来解释此譬喻的。初地譬喻中所言之「金」只是以火冶炼,而此地之金则又将其置于矾石中煮,以除去自身的污垢。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菩萨住此离垢地,凭借愿力的缘故,得以观见很多佛。具体言之,得以观见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亿佛、多百亿佛、多千亿佛、多百千亿佛,如此乃至观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

「菩萨在诸佛所在的地方,以广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诸佛,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资生都完全奉献给佛,也以其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回向无上菩提。菩萨在诸佛所在的地方,以尊重心,又进一步接受、实践十善道法,随其所受以至成就菩提,始终不忘记不失去。」

「这些进入无垢地的菩萨,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中,远离悭、嫉等破戒污垢的缘故,由布施、持戒清净而圆满具足。譬如将真金置于矾石之中,如法烧炼之后,除去一切污垢,使其转而更加明亮清净。菩萨住于此离垢地,也是如此,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远离悭、嫉等破戒污垢的缘故,以布施、持戒清净而圆满具足。」

「佛子!此菩萨四摄法中,爱语偏多;十波罗蜜中,『持戒』②偏多;余非不行,但随力随分。」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二离垢地』。」

【章旨】在本章中,金刚藏菩萨指出,进入此地的菩萨所修「四摄法」中,最突出的是「爱语摄」。所修的十种波罗蜜多中,以「持戒波罗蜜多」为主。

【注释】①四摄法即「四摄」,包括「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是菩萨应该修行的法门。「布施摄」是对于钱财心重的人,用财施;对于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双方情谊逐渐深厚,而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爱语摄」是随着众生的根性,以温和慈爱的言语相对,使他生欢喜心,感到我和蔼可亲而与我接近,以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利行摄」是修菩萨道者,以身、口、意诸行都有利于人,以损己利人的行为,感化众生共修佛道,以达到我度人的目的。「同事摄」是修菩萨道者,要深入社会各阶层中,与各行各业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与其同事,在契机契缘的情况下,而度化之。菩萨济度众生,必须先行此「四摄法」,使众生爱我、敬我、信我,然后方能听我劝导,修行佛道。②持戒指「十度」之一的「戒度」,即「尸波罗蜜」或「尸罗波罗蜜」,包括出家、在家、大乘、小乘一切戒法和善法,菩萨由修一切戒法和善法,能断身、口、意一切恶业。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此菩萨所修行四摄法中,以爱语摄居多;十种波罗蜜中,持戒波罗蜜居多;其余三摄以及九种波罗蜜多,并非不修行,只是谓随能力、资质之限度而行罢了。」

「佛子!这就是『略说菩萨摩诃萨第二离垢地』的内容。」

「菩萨住此地,多作转轮圣王①,为大法主②,具足七宝③,有自在力。能除一切众生悭、贪破戒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为大施主,周给无尽。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

「又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

【章旨】此章为「摄报果利益胜」的内容。关于其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解释说:「王位之身酬因,名『报』;因成纳果,,故名为『摄』。」包含「在家果胜」与「出家果胜」两部分内容。「在家果胜」又有两方面:第一为「上胜身」,即上等的「身」报,经文中的「转轮圣王」。第二为「上胜果」,如经文中所言的「能除一切众生悭、贪破戒垢」等等。

【注释】①转轮圣王又作「转轮王」、「轮王」。「转轮王」是佛教吸收印度传统神话而形成的四大洲的统治者,有金、银、铜、铁四轮王之别。「金轮王」统治毗提诃洲、赡部洲、瞿陀尼洲、拘卢洲四大洲,「银轮王」统治除拘卢洲的其他三大洲,「铜轮王」统治毗提诃洲、赡部洲二大洲,「铁轮王」则仅仅统治赡部洲。四大轮王都是从天感得轮宝而可降伏四方,也都是以各自所得轮宝得名。②大法主佛法之主。原系对佛之敬称,后转为说法之主。③七宝即金、银、琉璃、玻璃、真珠、砗磲、玛瑙等七种珍珠宝物。「琉璃」,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古代人所说的琉璃实际上是指一种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彩色玻璃,甚至也将一种彩色的陶质釉也当作琉璃。「玻璃」,又作「颇梨」、「颇黎」、「颇胝迦」等,也称为「水玉」。在古代,「玻璃」与「琉璃」的区别主要在于颜色,玻璃呈现白色或者很淡的紫、红、碧等色,因此古人惯于以水或冰比喻其色。「真珠」,即珍珠,形圆如豆,乳白色,有光泽,是某些软体动物(如蚌)殻内所产。「砗磲」,又作「车磲」、「车渠」、「紫色宝」等,音译作「麻萨罗揭婆」、「牟娑罗揭婆」等。据《增广本草纲目》卷四十六载,车渠乃海中大蛤,外殻上有似垄之纹,如车轮之渠,其殻内白晰如玉,故常被误作玉石类。后世多以白珊瑚及贝殻所制之物为砗磲。「玛瑙」,赤色宝之意,音译「阿湿摩揭拉婆」、「阿舍磨揭婆」等,又作「石藏」、「胎藏」、「杵藏」。一般认为可能相当于今日所说的金刚石。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住此地,大多作为转轮圣王,作为大法主,具足金、银、琉璃、玻璃、真珠、砗磲、玛瑙等七种珍珠宝物,有自在之力。菩萨能够除去一切众生的悭、贪等破戒污垢,以善方便使其安住于十善道之中;作为大施主,周到地给予无尽的众生。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四摄法,如此一切诸所作业,都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甚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佛智)。」

「菩萨又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我应当在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甚至为一切智智(佛智)的依止者。』」

「是菩萨若欲舍家,于佛法中勤行一精一进,便能舍家、妻子、五欲。既出家已,勤行一精一进,于一念顷,得千三昧,得见千佛,知千佛神力,能动千世界①;乃至能示现千身,于一一身能示现千菩萨以为眷属②。」

【章旨】此章为「摄报果利益胜」的第二部分「出家果胜」的内容。世亲将其归纳为:「出家菩萨禅定胜业。胜业有二种:一者,三昧胜。所谓『于一念间得百三昧』,得三昧自在力故。二者,三昧所作胜,谓见百佛等,以得是三昧力故。」而「三昧所作胜」则从「自利」与「利他」两个层面来说明的。

【注释】①得见千佛知千佛神力能动千世界依照澄观的解释,此三句是从横向来说明出家菩萨所得胜果所具的自利、利他之功能的。前二句是言「自利」的,第一句「见千佛」的意思为「十方各百他受用身。」第二句的涵义是知晓佛所加持给初地菩萨的神力。「能动百佛世界」是言「利他」的,其涵义是:面对对佛教有信仰的众生,可以为其显现震动国土的神通。②乃至能示现千身于一一身能示现千菩萨以为眷属依照世亲、澄观的解释,此二句是说明「自利」、「利他行」实现之速疾的。「能示现千身,于一一身能示现千菩萨以为眷属」的涵义则是「分身速疾,作多利益故。」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这些菩萨如果想舍弃家,在佛法中勤行一精一进,便能舍弃告别妻与子、弃绝五欲,依照如来的教导出家学道。在出家之后,这些菩萨勤行一精一进,在一念之间,就获得数千种三昧。得以观见数千的佛,知晓数千佛的神力,能够使数千个佛的世界发生震动;能够示现数千个身体,而每一身都能够示现数千个菩萨作为自己的眷属。」

「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是数,百劫、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章旨】此章为「愿智果利益胜」的内容。关于其涵义,澄观解释说:「内证愿力,教智自在;又以愿力助智,令业用无边,故称『愿智』。」(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所谓「愿智」就是以大愿之力辅助所证智慧。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如果凭借菩萨殊胜的大愿之力自在示现,就可以超过前述所说的『数千』的数字,甚至花费百劫、千劫、百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的时间都无法计算清楚。」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