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二(12)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菩萨进入第三地之后,即观一切有为法的最真实相状。这就是:有为法是无常的;苦的,不净的,不安隐的,败坏的,是不能够久住的;有为法是刹那生灭的,非从前际生的,非向后际去的,非于现在住的。」
「进入第三地的菩萨又观有为无常法是无救的;无所依靠的,与忧,与悲,苦恼同住的;有为无常法是众生爱憎所系,由此众生的愁戚越来越多;众生无法使其停住与积聚;众生的贪、瞋、痴之火炽然不息,众生被众患所缠绕、日夜增长病苦;所有这些有为法都是如同幻觉而不真实的。」
「见如是已,于一切有为倍增厌离,趣佛智慧;见佛智慧不可思议,无等,无量,难得,无杂①;无恼,无忧,至无畏城,不复退还,能救无量苦难众生②。」
【章旨】从此进入「厌行分」第二部分「修行护小乘行」的内容。关于此部分的主旨,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解释说:「修行护小乘行,求一切智,深念众生舍狭劣心故。」也就是舍弃小乘行而追求大乘行,去济度众生。此章为「修行护小乘行」的第一层次,其涵义为「趣佛智慧,明其生后,正护小心,求佛大智故。」
【注释】①见佛智慧不可思议无等无量难得无杂此五句的涵义是「摄功德大,即求佛菩提」,「菩提是『德』,修成名『摄』。」「见佛智慧,不可思议」一句是言「神力,摄功德大,智用不测故」。「无等」是言「无比德,学地无等故。」这两句是言佛的智慧「妙用自在」。「无量」是言「大义德,利他无量故。」「难得」是言「无讥嫌德,自行难得故」,即自己的修行境界甚为难得。「无杂」是言「不同德,外道无杂故。」而「无量,难得,无杂」三句是显示自利、利他的功德不同于外道,为「无利勤苦」,可见其「德行圆满」之相。②无恼无忧至无畏城不复退还能救无量苦难众生关于此五句的主旨为「离惑、苦,得涅槃」。澄观又分其为三层:「一、『无恼』者,即离惑习、无明,不杂故。二、『无忧』者,离苦。苦依根本亡故,忧悲随尽。三、得涅槃,有二义:一、得体,谓无忧畏城,亦是无余涅槃。二、得用,谓能建大事,亦无住涅槃。即后二句,不住生死故云『不复退还』,不住涅槃,故『能救无量苦难』。由俱不住,方是世间涅槃胜事。以斯为业,则翻有为之业矣。」(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见到有为法如同幻觉而不真实之后,对于一切有为法倍增厌恶远离之心,倍增进入佛智慧之心;菩萨见到佛的智慧是不可思议的,佛的智慧是无等的,佛的利他行是无量的,佛的修行境界是难得的,佛的功德是无杂的;佛是无恼的、无忧的,到达无畏之城,并且不再退还,能够拯救无量的苦难众生。」
「菩萨如是见如来智慧无量利益,见一切有为无量过患,则于一切众生生十种哀愍心。何等为十?所谓:见诸众生孤独无依,生哀愍心①。见诸众生贫穷困乏,生哀愍心;见诸众生三毒火然,生哀愍心②。见诸众生诸有牢狱之所禁闭,生哀愍心;见诸众生烦恼稠林恒所覆障,生哀愍心;见诸众生不善观察,生哀愍心③。见诸众生无善法欲,生哀愍心;见诸众生失诸佛法,生哀愍心;见诸众生随生死流,生哀愍心;见诸众生失解脱方便,生哀愍心④。是为十。」
【章旨】此章为「修行护小乘行」部分「护陜劣心」层次的前部份。菩萨观见众生沉沦六道而产生十种悲悯之心,起十种悲悯之行。
【注释】①见诸众生孤独无依生哀愍心这一句为悲悯行的总句。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解释说:「由孤独无依,故生哀愍。少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今众生上远慈尊,又无方便,下不利物;又阙善心,故云『孤独』。既孤且独,何所依救?」②见诸众生贫穷困乏生哀愍心见诸众生三毒火然生哀愍心澄观解释说,此二句是针对「欲求众生」而言的。如前卷所言,热衷于向外追求「五欲」(即「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的众生,可称之为「欲求众生」。「贫穷困乏」一句是言:「已得心无厌足,故贫穷无依。经云『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虽富而贫』。未必无财方曰『贫』也。」关于「三毒火然」一句,澄观解释说:「未得他财,求无休息,故三毒火然,此即多欲。多欲之人多求利故,烦恼亦多。」而「三毒」为「贪」、「瞋」、「痴」。众生因欲求而生贪,贪心不能实现而产生瞋恨,不符合佛法之理即为「痴」。③见诸众生诸有牢狱之所禁闭生哀愍心等三句澄观解释说,此三句是针对「有求众生」而言的。如前卷所言,所谓「有求众生」是指追求「三有」(即「欲有」、「色有」、「无色有」)中正报果的众生。「诸有牢狱之所禁闭」是指众生被关闭于苦果之狱。「众生烦恼稠林恒所覆障」是指「集因覆障」。而「众生不善观察」是指由于产生「八难」的缘故,众生不能听闻佛法。「八难」是指「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无想天」、「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等八种不能听闻佛法的障碍。此中地狱、饿鬼、畜生属三恶道,因业障太重,很难见闻佛法;「北俱卢洲人」福分很大,但不晓得佛法,故不能了生脱死;「无想天」是外道所生的地方,那里的人也是不能了生脱死;患了盲聋喑哑的人,自然见闻不到佛法;「世智辩聪」是世人仗着小聪明,不肯虚心修行,甚至还会毁谤佛法;生在佛出世前或是佛涅槃后,都见不到佛和听不到佛法。④见诸众生无善法欲生哀愍心等四句澄观解释说,此四句是针对「梵行求众生」而言的。如前卷所言,「梵行求众生」是指小乘以及外道众生。前三句指小乘,后一句指外道。「众生无善法欲」是指「行小因,不求大因胜善之法」。「众生失诸佛法」是指「保执小果,不求菩提,为失佛法」。这两类众生「皆是增上慢人」。「众生随生死流」是指「不得大般涅槃,长随变易生死」。「众生失解脱方便」是指「外道,虽求解脱,以行邪故,失于方便。」(引文均见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如此地观见了如来智慧的无量利益,观见到一切有为法的无量过患,就对于一切众生产生十种哀愍心。这十种哀愍心是什么呢?具体而言:观见诸众生孤独而没有依靠,产生哀愍心。观见诸众生贫穷困乏,产生哀愍心;观见诸众生的贪、瞋, 、痴三毒之火熊熊燃烧,产生哀愍心。观见诸众生被三有的牢狱所禁闭,产生哀愍心;观见诸众生被烦恼稠林一直覆盖障蔽,产生哀愍心;观见诸众生不善于观察,产生哀愍心。观见诸众生没有追求善法的想法,产生哀愍心;观见诸众生失去佛法的根本关怀,产生哀愍心;观见诸众生随生死之流轮回不休,产生哀愍心;观见诸众生虽然追求解脱,但却缺乏方便之法,产生哀愍心。这就是菩萨因观见众生沉沦六道而产生的十种悲悯之行。」
「菩萨如是见众生界无量苦恼,发大一精一进,作是念言:『此等众生,我应救①;我应脱,我应净,我应度②;应着善处,应令安住,应令欢喜,应令知见,应令调伏③;应令涅槃④。』」
【章旨】此章为「修行护小乘行」部分「护陜劣心」层次的后一部份。菩萨以十种悲悯之心而「决志救度」众生。依照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的解释:「若直就经文,对前十类生此十心。」这是说,此处的十种心是针对前述十种众生而言的,具体对应关系见注释。而世亲则将其解释为四层:「我应救」为总体概括,而其余九句则又分为三层次。
【注释】①我应救依照世亲的解释,「我应救」的涵义是「救孤独故」,具体针对前章的「见诸众生孤独无依,生哀愍心」一句经文。②我应脱我应净我应度澄观依据世亲的解释说:「初三,何处救度?谓三道中,一、脱业结。二、净惑染。三、度苦果。」「业结」指「恶业」与「烦恼」。「惑染」是指众生因为迷于贪欲、瞋恚、愚痴等烦恼而染污真性。「苦果」指身心苦之果报,为根从恶业而生。从总体言之,生死之果报都是苦的。可见,这三句的第一层涵义是从「业」、「惑」、「生死果报」之中将众生拯救、济度出来。这三种心的第二层涵义是:「我应脱」是「脱贫穷故」。「我应净」是「净三毒故」。「我应度」针对的是「度有狱故」。其对应的前章三句经文是:「见诸众生贫穷困乏,生哀愍心;见诸众生三毒火然,生哀愍心。见诸众生诸有牢狱之所禁闭,生哀愍心。」③应着善处应令安住应令欢喜应令知见应令调伏澄观依据世亲的解释说:「次五,以何行度?谓授三学。」即菩萨依持于戒、定、慧「三学」而济度众生。「应着善处,应令安住」二句是言「正授」。其「应着善处」一句是言「着戒善处」。而「应令安住」一句的涵义是「劝住定、慧三昧地故。定、慧合说,为四地已去方是慧地,此地定增故,慧是定中之慧耳。」其后的三句则是说明「授法利益」的。「应令欢喜,应令知见」是说明「戒益」的。「应令欢喜」的涵义是:「将受戒者,令除疑生信,众生受佛戒便同大觉,固应欢喜。」而「应令知见」的涵义是:「已受者,令知持犯,见其胜益,安固不动。」「应令调伏」的涵义则是:「定、慧益,灭除沈掉,故云『调伏』。」这是其第一种解释。澄观还记载了第二种解释。他说:「更有一理。授行五句中,初三是戒。初,着戒处。次,由持戒得心不悔,故云『安住』。后,由不悔得心『欢喜』。次一,授慧,故云『知见』。后一,授定,故云『调伏』。」(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而这三种心的第三层涵义是:「应着善处」的涵义是「着无覆障处露地坐故」。「应令安住」的涵义是:「住善观察故」。「应令欢喜」的涵义是:「得善法,欲生欢喜故。」「应令知见」的涵义是:「知见性、相,同佛法故。」「应令调伏」的涵义是:「调伏诸根,不随流故。」其对应的五句经文是:「见诸众生烦恼稠林恒所覆障,生哀愍心;见诸众生不善观察,生哀愍心。见诸众生无善法欲,生哀愍心;见诸众生失诸佛法,生哀愍心;见诸众生随生死流,生哀愍心。」④应令涅槃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依据世亲的解释说:「后一,度果。云何救度成?令得有余、无余涅槃故。」这是说,菩萨济度众生的结果是是众生得到「有余」、「无余涅槃」。而其对应的前章的经文是:「见诸众生失解脱方便,生哀愍心。」「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又称「有余依」与「无余依」。「依」为「有漏之依身」。烦恼永尽,已断生死之因,然犹余有漏依身而色心相续,称为「有余涅槃」。更灭依身无所余者,称为「无余涅槃」。此二种涅槃,同为一体,只是「无余涅槃」显现在于命终之时而已。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