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二(4)
【章旨】此章为「明地相」的第二层次「自体净」之一——「摄律仪净」(也称之为「离戒净」)的结语,澄观称之为「结成增上」。今文虽简而具有三重涵义:其一,「如是护持十善业道」的意义为「遍护十善,即不阙义。」其二,「『常无间』即清净义,误犯之垢不起间故。」其三,「『常无断,即常护义。』澄观说:「具斯三义,得增上戒名。」(引文均见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此护持十善业道,常常使其清净而无有间断。」
【说明】第二地「明地相」的第二层次「自体净」的基本内容是「三聚净戒」。至此,「三聚净戒」的第一部分「摄律仪净」部分,金刚藏菩萨已经宣讲完毕。此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以「十善业道」翻转「十恶业道」。「十恶业道」为「杀生」、「偷盗」、「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与此相对应,「十善业道」则为「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
「复作是念:『一切众生堕恶趣者,莫不皆以十不善业①。是故我当自修正行,亦劝于他,令修正行②。何以故?若自不能修行正行,令他修者,无有是处。』」
【章旨】从此章开始进入「明地相」的第二层次「自体净」之二「摄善法戒净」的内容。「摄善法戒」的涵义是誓愿实践一切善法,为「三聚净戒」之一,又作「受善法戒」、「摄持一切菩提道戒」、「接善戒」,即修习诸善,以一切善法为戒。此章为「摄善法戒」的第一层次,其涵义为「观不善」而生起摄持善法之愿行。
【注释】①一切众生堕恶趣者莫不皆以十不善业据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的解释,此二句是说明「观智」的。其中,「堕恶取」一语有三种涵义:「一者,乘恶行往故,此即集因。《经》云『皆以十不善业』。二者,依止自身能生苦恼,此即能堕一切众生。三、常堕种种苦相处,斯即所堕恶趣。上二皆苦果。『业』者,因义。『道』者通『到』义。既要用不善,方堕恶道,则非无因所用。唯是不善,故非邪因。」所谓「十不善业」即「杀生」、「偷盗」、「邪一一婬一一」、「妄语」、「恶口」、「两舌」、「贪欲」、「瞋恚」、「愚痴」(此经前文称之为「邪见」)。②我当自修正行亦劝于他令修正行据澄观的解释,此三句是说明菩萨于此所生起的「愿行」,「由念众生恶因果故,便起大悲,要心二利。」(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大正藏》卷三十五)「二利」即「自利」与「利他」。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又产生这样的心念:『一切众生之所以堕入恶道,莫不是因为其产生了十种不善之业(即「恶业」)。因此,我不但应当自己修习正行,也应当激励他人,使他们也修习正行。为什么要如此呢?如果自己不能修习正行,而想使他人修习正行,是绝对不可能的。』」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十不善业①道,是地狱②、畜生③、饿鬼④受生因;十善业道,是人、天⑤乃至有顶处⑥受生因。』」
「『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以智慧修习,心狭劣故,怖三界故,阙大悲故,从他闻声而解了故,成声闻乘⑦。』」
【章旨】此章与下一章为「摄善法戒」的第二层次「广观障、治,明摄善法」,其涵义是「观五重善法,于上上清净佛,善起增上心,求学修行摄善法戒清净行故。」(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此章为「五重善法」的前二种——「人天十善」、「声闻善」。
【注释】①十不善业即「十恶」,指众生之身、口、意所行的十种恶行为,又称「十恶业道」、「十不善根本业道」、「十黑业道」。具体为:其一,杀生。其二,偷盗。其三,邪一一婬一一。其四,妄语。其五,两舌,即说离间语、破语。其六,恶口,即恶语、恶骂。其七,绮语,即杂秽语、非应语、散语、无义语。其八,贪欲,即贪爱、贪取、悭贪。其九,瞋恚。其十,邪见,即愚痴。起首三种属于「身业」,中间四种属于「口业」,最后三种属于「意业」,习惯称之为「身三、口四、意三」。②地狱音译作「捺落迦」、「那落迦」、「泥梨耶」、「泥梨」,为佛教所言的六道轮回众生之一,又称「地狱道」、「地狱趣」、「地狱有」、「地狱界」。关于地狱的类别,主要有:其一,八大地狱,又作「八热地狱」,即「等活」、「黑绳」、「众合」、「叫唤」、「大叫唤」、「炎热」、「大焦热」、「阿鼻」(「无间」)等八大地狱。其二,「八寒地狱」,即「頞部陀」、「尼剌部陀」、「頞哳咤」、「臛臛婆」、「虎虎婆」、「媪钵罗」、「钵特摩」、「摩诃钵特摩」等八寒地狱。此外,「八大地狱」各有「十六眷属地狱」,即附属地狱,又称「十六小地狱」、「十六游增地狱」等。各类地狱皆由众生所造各种不同之业因,而招感不同之果报。③畜生音译为「底栗车」,又作「傍生」、「横生」、「畜生道」、「傍生趣」,为佛教所言的六道轮回众生之一,指鸟、兽、虫、鱼等一切动物。「畜生」之名乃由人畜养之意而得,主要指家畜家禽。后来译为「傍生」,乃取其形不如人之直,傍横且傍行之义。「傍生」是无智暗钝且其本处在大海中,后转而遍于人、天及地狱等。④饿鬼音译为「卑帝黎」,佛教所言的六道轮回众生之一,又作「鬼道」、「鬼趣」、「饿鬼道」。众生前生造恶业、多贪欲者,死后生为饿鬼,常苦于饥渴。饿鬼常居于阎魔王界,由阎魔王统治。亦有居于人间坟地、黑山洞等处。⑤天为佛教所言的六道轮回众生之一,与「天上」、「天有」、「天趣」、「天道」、「天界」、「天上界」等同义。「天」为光明、自然、清净、自在、最胜之义,是享受人间以上胜妙果报的所在。佛教把世间分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其中,「欲界」有「六天」,「色界」有四禅「十八天」,「无色界」有「四天」;此外尚有「日天」、「月天」、「韦驮天」等诸天神,这些总称之为「天」。⑥有顶处音译为「阿迦尼咤天」、「阿迦腻咤天」,意译为「一究竟天」、「一善天」、「有顶天」。为「色界十八天」之一,「五净居天」之一。位于「第四禅天」之最顶位,亦为「色界十八天」之最上天,为有形体之天处的最究竟者,故又称「质碍究竟天」、「色究竟天」。生于此处的众生没有如同下地众生所具有的粗想烦恼,因此既是「非有想」又「非想」。⑦声闻乘「声闻」是指因声闻法而悟道,特指听闻佛说法而悟道,在佛教中为小乘。「乘」为运载之意,指能乘载众生至彼岸者。声闻之人由观四谛之理而出离生死,以达涅槃,故称「四谛」法门为「声闻乘」。「四谛」即佛教之根本教义「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又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十不善业道,是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众生受生的原因;十善业道,是人、天乃至有顶处中众生受生的原因。」
「又此上品十善业道,尽管是用智慧去修习的,但由于其心狭小低劣的缘故,恐怖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缘故,阙失大悲的缘故,跟从其他闻声而得以理解了悟的缘故,因此,成就了声闻乘。」
「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不从他教,自觉悟故,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悟解甚深因缘法①故,成独觉乘②。」
「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心广无量故,具足悲愍故,方便所摄故,发生大愿故,不舍众生故,希求诸佛大智故,净治菩萨诸地故,净修一切诸度故,成菩萨广大行③。」
「又此上上十善业道,一切种清净故,乃至证十力、四无畏故,一切佛法皆得成就;是故我今等行十善,应令一切具足清净④。」
【章旨】此章为「五重善法」的后三善法——「缘觉善」、「菩萨十善」、「佛善」。其中,「菩萨十善」、「佛善」为最高、最殊胜的善法。
【注释】①因缘法因缘是佛教用来说明事物赖以存在的各种因果关系的最为重要的理论。其中,主要依据或条件叫「因」,辅助条件叫「缘」。佛教认为,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成的。因缘全部具备,事物就存在;因缘散离,事物就不存在。由于形成「法」即事物的因缘是时时处在变动之中的,所以,诸法无常,诸法皆空。②独觉乘「独觉」又称「缘觉」,指独自悟道之修行者。「独觉乘」与「声闻乘」同为佛教中之小乘,指到达缘觉果之法门,亦即指十二因缘之法。又作「辟支佛乘」、「独觉乘」。世亲《十地经论》卷四说:「辟支佛有三种相:一者,自觉。二、不能说法。三、观少境界。」经文中,「不从他教,自觉悟故」即指「自觉相」;「大悲方便不具足故」即是指「不能说法」;「悟解甚深因缘法故」即是指「观少境界」。而「独觉乘」也有与「声闻乘」一致的地方,即世亲所说的「因集、畏苦、舍众生,辟支佛亦有此法。」③修治清净心广无量故等十句世亲解释说:「菩萨有四种相:一者,因集。二者,用。三者,彼力。四者,地依。」经文中,「修治清净,心广无量故」,为「因集」;「具足悲愍故」为菩萨之「用」;「方便所摄故」即指「四摄法」,为菩萨之「力」;「发生大愿」下,都是显示十地之境界,即菩萨第四相即「地依」。「地虽有十,就三祇满处略举三地,以摄余七。一、『发生大愿』即净深心,初地。二、『不舍众生』,即不退转地。虽得寂灭不舍众生,即八地。三、『希求佛智』等,即受大位地,是第十地。」关于第十地的描述有三句:「希求诸佛大智故」的涵义是「观求行证,智度满故」。「净治菩萨诸地故」的涵义是「尽净诸地障故」。「净修一切诸度故」的涵义是「尽净诸度蔽故」。最后一句「成菩萨广大行」为此段落的结语,其义为「结成自乘」。(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④一切种清净故乃至证十力四无畏故等四句据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的解释,此四句包含四层涵义:「前三属佛,后一菩萨思齐。一者,灭,谓不善业道共习气灭故,种智清净。二者,舍,谓乃至证十力、无畏不共之法,舍二乘故。三者,方便,谓于菩萨乘一切佛法,皆善巧成就故。四、菩萨求无厌足,故云『是故我今等行十善』。」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