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古典文学 > 佛经大全 > 华严经白话文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二(7)

【章旨】此章为「集果」中的第五个方面,金刚藏菩萨向会众说明化度那些仍然未获得「五欲」而正在迫求的众生的方法。世亲《十地经论》卷四说:「追求有二种:一、追求现报,习恶行故。二、追求后报,习善行故。」此章为「追求现报」的过错,澄观将其归并为四种,具体见注释。

【注释】①一切众生为愚痴重暗妄见厚膜之所覆故澄观解释说,此二句是言众生「追求现报」所产生的四种过错的第一种——「愚痴覆心过」。其中,「『愚痴』是痴体,『重暗』是痴相,亦是痴过。余皆痴过:一『重暗』者,迷现在苦,不知是苦。二、『妄见』者,于现下苦妄见乐故,如见空华。三、『厚瞙』者,不见未来当受苦报,如眼厚瞙,都无所见也。」(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②入一陰一翳稠林失智慧光明据澄观解释,此二句是言众生「追求现报」所产生的四种过错的第二种——「增恶远善过」。「入一陰一翳稠林」一句中,「一陰一翳」为「遮蔽」的意思,「稠林」则指密茂之森林,在此用来比喻众生邪见烦恼,交络繁茂,犹如稠林。澄观说此句的涵义是:「增恶,由迷异熟,愚顺不善行,增长『结』、『使』,名『入一陰一翳稠林』。」此中,「结」与「使」都是烦恼的别名,烦恼能系缚身心,结成苦果,故称为「结」;能使众生沉溺于生死苦海,故又名为「使」。「失智慧光明」一句的涵义则是「明远善也,痴为善行障故。」③行旷野险道澄观解释说,此句是言众生「追求现报」所产生的四种过错的第三种——「受苦报过」。其涵义为:「生死长、广,迥无所依,喻之『旷野』。多难障碍,复名『险道』。流转称『行』。」这是说众生行走在生死的旷野、险道之中。④起诸恶见关于此句,六十卷《华严经》及《十地经论》翻译与此略有不同。佛陀跋陀罗译本为:「随逐种种无量邪见。」(佛陀跋陀罗译《华严经》卷二十四)菩提流支译《十地经论》则为:「堕大黑暗处,随其所见到种种险道。」澄观则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此句是言「追求现报」所产生的四种过错的第四种——「无正对治过」。尽管八十卷《华严经》的译文与《十地经论》不同,但澄观还是沿袭了世亲的解释。⑤无障碍清净智眼关于此「眼」,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解释说:「『得净慧眼』是体。此眼有二能:一、见如实相。二、由见实相,即不随他。具斯二义,名『真慧眼』。」⑥实相又名「佛性」、「法身」、「真谛」等,原义为「本体」、「实体」、「真相」、「本性」等。引申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真如、法性等。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又产生这样的念想:『一切众生被愚痴、重暗、妄见、厚膜所遮蔽的缘故,进入一陰一翳的烦恼稠林,失去智慧所具有的光明,行走在旷野险道之中,产生、生起诸恶见。我应当使那些众生获得无障碍的清净智慧之眼,知晓一切法都如同实相,不跟随别人的指教。』」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在于生死险道之中①;将堕地狱、畜生、饿鬼;入恶见网中;为愚痴稠林所迷②;随逐邪道,行颠倒行③;譬如盲人;无有导师④;非出要道谓为出要⑤;入魔境界,恶贼所摄⑥;随顺魔心,远离佛意⑦。我当拔出如是险难,令住无畏一切智城。』」

【章旨】此章为「集果」中的第六个方面,金刚藏菩萨继续向会众说明化度那些仍然未获得「五欲」而正在迫求的众生的方法。世亲《十地经论》卷四说:「追求有二种:一、追求现报,习恶行故。二、追求后报,习善行故。」此章为「追求后报」的过错部分,澄观说,此章的十句有三层涵义,具体见注释。

【注释】①一切众生在于生死险道之中此句为「追求后报」的概括,此后有八句分别具体阐述其义。澄观说,此句是阐述「随顺险道过。谓以迷出世胜义愚,造福不动业,求未来报,则常在险道。」「险道」即指「生死」,其原因在于:「由世间少善为根本故,则人、天报危,故名『险道』。」(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②将堕地狱畜生饿鬼入恶见网中为愚痴稠林所迷「将堕地狱畜生饿鬼」一句「明有苦,谓心虽求出,而行顺三涂,如临深渊故云『将坠』。」而「入恶见网中」一句「明迷苦,于苦果中妄生乐想,为恶见网萦,如世险道葛藟交加。」「为愚痴稠林所迷」一句是言「迷于集因,谓为愚痴所覆,不知烦恼,不觉业空。若加深林,不见危险。」③随逐邪道行颠倒行此句的涵义为「明其造集,世寡正道,学即随邪。复起邪业,为『行颠倒行』,如险路多岐,动入豺狼之径,虽疲行不已,欲进返回。」(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④譬如盲人无有导师「譬如盲人」一句的涵义是:「显无道体,无正慧眼,但得果,贪着爱欲所盲。」而「无有导师」一句的涵义则是:「明阙道缘。『导师』者,谓佛、菩萨。既离明导,有二种失:一、当生恶道。二、今世、后世,虽处人、天,放逸障见,故佛虽出世,有不见闻,如盲。无导师,若不陷深坑,则坐而不进。」(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⑤非出要道谓为出要关于此句,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解释说:「谓『为出要』者,正迷于灭,希求涅槃,而趣异处,谓于梵天乃至自在,依正之所以为涅槃,推斯邪解以为正见。如在险道,以塞为通。」这是说,由于迷恋于希望求得涅槃境界,而错误地依止于大梵天、大自在天,以其为涅槃境界,并且将此邪见推定为正见。⑥入魔境界恶贼所摄非出要道澄观说,此句是显示在灭除烦恼问题上的障碍,「五种妙欲是魔境界。」「五种妙欲」即「五欲」,其有两种不同涵义:第一,指「色」、「声」、「香」、「味」、「触」。「色」是指美丽的色相;「声」是指宛转的声音;「香」是指芬芳的香气;「味」是指可口的味觉;「触」是指适意的触乐。以上五者因能使人生起贪欲之心,故名「五欲」。第二,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此处是指前一种涵义。⑦随顺魔心远离佛意澄观解释说,此二句是显示「追求后报」之失。「随顺魔心」为「依止怨,故失离恶法。」而「远离佛意」则显示「远善友,故失进善法,人、法俱失。」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又产生这样的念想:『一切众生行走在生死险道之中;将要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陷入恶见网之中;被愚痴稠林所迷惑;随逐邪道,行颠倒之行;譬如盲人;无有导师引导;将并非脱离苦难的道路当作脱离苦难的道路;进入魔的境界,被恶贼所摄持;随顺魔鬼之心,远离诸佛的旨意。我应当拔济其出离如此危险、苦难之处,使其住于无所畏惧的一切智之城中。』」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为大瀑水波浪所没①;入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生死洄澓;爱河漂转;湍驰奔激,不暇观察;为欲觉、恚觉、害觉,随逐不舍②;身见罗刹于中执取,将其永入爱欲稠林③;于所贪爱深生染着,住我慢原阜④;安六处聚落,无善救者,无能度者⑤。我当于彼起大悲心,以诸善根,而为救济,令无灾患,离染,寂静,住于一切智慧宝洲⑥。』」

【章旨】此章为「集果」中的第七个方面,金刚藏菩萨向会众说明化度那些「有求众生」的方法。所谓「有求」是「求三有中,正报之果故。」这里的「三有」是指「欲有」、「色有」、「无色有」。第七方面的主旨是明确「道差别」,即「六趣流转」的状态。

【注释】①一切众生为大瀑水波浪所没依照澄观的解释,此句是讲众生轮回六道就如同漂溺于大河。而澄观又以唯识学的八识说来解释:「亦是赖耶瀑流,七识波浪。」这是说,此句中的「瀑流」是指「阿赖耶识」,而「波浪」则是第七「末那识」。依照这一解释,众生之所以轮回于六道是第七识执持第八识为真实的存在的结果,这也就是澄观所说的从「阿赖耶识」的瀑流中流出七识波浪。②入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生死洄澓爱河漂转等五句这五句是言「有求众生」的「自体相」。「自体有五种相:一、深。二、流。三、名。四、漂。五、广。」初句「入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是指「深」,「即具足四流无量水故,为烦恼河。二、『生死洄澓』者,流也。上总四流烦恼因深故,此苦果常流无竭。上二即漂溺处,于此生死而漂溺故。三、『爱河漂转』者,名也。前明四流,虽无惑不摄,爱润生死,由此漂溺,偏受河名。如愚堕河,爱即难出。」第四句、第五句「湍驰奔激,不暇观察」是指「漂」。这一层「有二义:一、显河急故,云『湍驰奔激』,谓虽宝爱身欲,令长久,而念念不住,是漂溺时。二、由急故,不能如实知其过失,亦复不见涅槃彼岸,故云『不暇观察』。是为如此漂溺。」第六句、第七句「为欲觉、恚觉、害觉,随逐不舍」,「『随逐』者,广也,谓随欲等觉遍觉五尘,故名为『广』,依此漂溺。」(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③身见罗刹于中执取将其永入爱欲稠林依照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的解释,「身见罗刹于中执取」一句的涵义是「执」,即「执着我、我所窟宅,不能动发,故云『身见罗剎于中执取』。」身见,音译作「萨迦耶见」、「飒迦耶见」、「萨迦邪见」,又作「有身见」,即认为身为「五蕴」之集合,而「五蕴」之「法体」实有,故缘「五取蕴」,而执着于我及我所为实有等之妄见,称为「有身见」。罗刹,恶鬼的总名,男的叫「罗刹娑」,女的叫「罗刹私」,或飞空,或地行,喜欢食人的血肉。而「将其永入爱欲稠林」一句的涵义则是「转还,谓先舍欲,已得生上界。由身见执,还生下界欲念之中。」将这两句合起来言之,其涵义则是:众生由于有身见的缘故,而执着有真实的我存在,正是由于这种执着使得众生又堕入爱欲的森林之中,转生于下界的欲念之中。④于所贪爱深生染着住我慢原阜依照世亲、澄观的解释,「于所贪爱深生染着」一句是言「中着」,即内心的执着,其涵义为「于受用时,求欲等乐着故。」而「住我慢原阜」一句则是言「增慢」,其涵义是「于受用事时中,我慢、大慢憍慢自高轻彼故。慢令心高,故喻『原阜』。上不停法雨,下不见性水(澄观解释为「佛性之水」),广平曰『原』。原自是高,原上加阜,则慢上过慢。」(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原」是指高原,「阜」是指土山。此句即以高原之上的土山譬喻「我慢」。⑤安六处聚落无善救者无能度者依照世亲、澄观的解释,此三句的涵义是「三失」:第一,「安六处聚落」的涵义是「处善道中,无出离心」。「六处」为「六根」的别名,「处」是出生之义,谓出生「六识」之处,指「六根」缘「六尘」,生起「六识」。第二,「无善救者」是「无救失」,众生「处恶道中,无人济拔」。第三,「无能度者」是指「异处去失,生诸难处不值佛世。」(世亲《十地经论》卷四)⑥我当于彼起大悲心以诸善根等七句此七句属于「能治」,即对治流转的方法。其结构,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解释为:「初,起化心。后『以诸』下,成化行。化行有六:一、与善因,谓六度万行以为船筏。二、作救缘。三、令无苦患。四、令离集染。五、证涅槃寂静。六、令得菩提大智。」「我当于彼起大悲心」为其「起化心」,「以诸善根,而为救济,令无灾患,离染,寂静,住于一切智慧宝洲」六句则依次为前述所言六种「化行」。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