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二(6)
【章旨】此章中,金刚藏菩萨为会众较为详细地宣讲了「十恶业道」中的「恶口之罪」、「绮语之罪」、「贪欲之罪」、「瞋恚之罪」、「邪见之罪」所导致的「异熟果报」(即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以及十种「等流果报」及「增上果报」。具体涵义请参见注释。
【注释】①一者常闻恶声二者言多诤讼关于此,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解释说:「恶口中,语体恶故,语用恶故。言恒有诤,违恼他人。外感荆棘、砂、卤等事。」澄观说,除了经文中所列的「等流果」之外,其「增上果」为:外感荆棘、砂土、咸卤等不顺利的事务与食物。②一者言无人受二者语不明了关于此「等流果」,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解释说:「言无人受,机不领故;语不明了,自绮错故。」而「增上果」为:「以言绮故,外感果,物不应其时。」(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物不应其时」为其增上果。③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无厌关于此「等流果」,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解释说:「已得不足故,未得欲求故。贪则念念欲多。感外增上,日日减少。」这是说,「等流果」为心不知足而多欲望,但「增上果」却是满足的可能与条件越来越减少。④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长短二者恒被于他之所恼害关于此,澄观解释说:「瞋恚中二种『等流』,似前轻后重。见其不可意故,求彼长短。二、恼害彼故,瞋,不顺物之情。外感增上,其味辛苦,又多恶兽毒虫。」(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因前世不能容物,稍不如意,即兴瞋恨,故在今生被人伺求长短,而动辄得咎。因前世瞋恼众人,使其不安稳,故在今生常被多人之所恼害。这是「等流果」。而「增上果」则是常常只得食用辛、苦之食品以及遭遇猛兽毒虫。⑤一者生邪见家二者其心谄曲关于此果报,澄观解释说:「还生邪见之家,若水之流湿。心见不正,故多谄曲,总由不正故。外感上妙华果,悉皆隐没,似净不净,似安不安。」生于邪见之家以及其心谄曲为「等流果」,而虽然有上等美妙花朵,但却隐没不见,此即「增上果」。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恶口之罪也能使众生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如果有幸生于人道之中,即获得二种果报:其一,常常听到恶声戾骂;其二,多有诤讼之事发生。」
「绮语之罪也能使众生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如果有幸生于人道之中,即获得二种果报:其一,他的话语没有人接受;其二,他的话语无人能够明了。」
「贪欲之罪也能使众生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如果有幸生于人道之中,即获得二种果报:其一,他的心不知足;其二,他的欲望很多而不能满足。」
「瞋恚之罪也能使众生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如果有幸生于人道之中,即获得二种果报:其一,常常被他人苛求、责备;其二,一直被于他人所恼害。」
「邪见之罪也能使众生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如果有幸生于人道之中,即获得二种果报:其一,生于邪见者之家;其二,其心谄媚扭曲。」
「佛子!十不善业道能生此等无量无边众大苦聚。」
【章旨】此章为「广明摄生」五层涵义的第一层「智」的结语部分,其涵义为无边的苦聚都是由「十不善业道」即「十恶业」所造成。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总而言之,十不善业道能产生这等无量无边的众多的大苦聚集。」
「是故菩萨作如是念:『我当远离十不善道,以十善道为法园苑①,爱乐安住。』」
【章旨】此章为「广明摄生」五层涵义的第二层「愿」的内容。世亲《十地经论》卷四说:「『愿』者,复乐行大乘法,作利益众生义故,摄善法故。」关于此中所言的「愿」与上下文的关系,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解释说:「依智起愿,愿为众生自修善故。但离恶因,恶果自亡。愿修善因,善果自至。」
【注释】①园苑即「园囿」,有二义:其一,周以围墙,布置亭榭石木,间或畜有鸟兽的皇家花园。其二,泛指庭园,花园。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因此,菩萨产生了这样的念想:『我应当远离十不善道,以十善道作为培育正法的园、苑,喜爱并且乐于安住十善道。』」
「自住其中,亦劝他人令住其中。」
【章旨】此章为「广明摄生」五层涵义的第三层「行」的内容。世亲《十地经论》卷四说:「修『行』者,自住善法,远离彼障,修行对治,亦令众生住善法故。」关于此中所言的「愿」与上下文的关系,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解释说:「行,依愿起行,如誓修故。」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不但自己住在十善道之中,也激励他人使其住于十善道之中。」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于一切众生生利益心、安乐心①、慈心、悲心②、怜愍心、摄受心③、守护心、自己心④、师心、大师心⑤。」
【章旨】此章为「广明摄生」五层涵义的第四层「集」的内容。世亲《十地经论》卷四说:「集者,依增上悲复为念众生故,生十种心。复次,此心为八种众生故生。」这是说,菩萨为救度众生而产生八种不同的心。具体涵义见注释。
【注释】①利益心安乐心澄观依据世亲的解释说:菩萨为了使恶行众生住于善行,因此产生「利益心」。「为苦众生令得安乐」,菩萨因此产生「安乐心」。这是此章所涉及的第一、二种众生。②慈心悲心澄观依据世亲的解释说:菩萨为了使心怀怨憎的众生不再有怨憎而产生慈心,为了使贫穷众生远离苦难而产生救拔其出离苦海的悲心。法藏说第三类「怨」众生,第四为「贪」众生。③怜愍心摄受心澄观依据世亲的解释说:菩萨为了使喜乐众生不放逸而产生怜愍心,为了使外道众生信仰佛法而产生摄受心。④守护心自己心澄观依据世亲的解释说:菩萨为了使与自己「同行」即初步具备与其相近的境界之众生不退转而产生「守护心」。至于「自己心」是指菩萨「于一切摄菩提愿众生,取如己身,是诸众生即是我身。」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则明确地将此类众生解释为「入法众生」。⑤师心大师心这两种心与前述八种不同,比之殊胜,因为菩萨面对的是与其同向大乘道者或者境界比自己还要高者,面对前者产生效法的念想,即「师心」,面对后者则产生更为强烈的「大师心」。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又面对一切众生而产生利益心、安乐心、慈心、悲心、怜愍心、摄受心、守护心、自己心、师心、大师心。」
「作是念言:『众生可愍,堕于邪见、恶慧、恶欲、恶道稠林①。我应令彼住于正见,行真实道。』」
【章旨】此章为「广明摄生」五层涵义的第五层「集果」的内容,其涵义是:「依前悲心起胜上欲,欲拔济故。」此层十段文字,各有二层:「先观所化,后『我当』下,与济拔心。前即所治,后即能治。」(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在前一部分「集」中,金刚藏菩萨向会众说明,菩萨以十种心救度八种众生。在此「集果」部分,金刚藏菩萨又向会众说明,菩萨对于这十类众生中,每一类众生都有如同前述十心来救度济拔。此章为化度十类众生的第一类「颠倒众生」的内容。
【注释】①邪见恶慧恶欲恶道稠林依据世亲、澄观的解释,「邪见」为「总」,后三为「别」,合起来名为「四颠倒」。「理外推求,故名『邪见』。」这是说,在佛教所讲的道理之外推理思考,名为「邪见」。而对于涅槃「四德」——「常」、「乐」、「我」、「净」的错误理解则分别成为「恶慧」、「恶欲」。「『常』、『乐』二倒,名为『恶慧』,专念分别方得行故。『我』、『净』二倒,名为『恶欲』,不假专念即能行故,以性成故,由计『我』、『净』便欲名等。」这是说,对于「常」与「乐」,须通过分别计度纔能得出;而对于「我」、「净」则不需要通过分别思维,仅仅通过感觉、欲望就可以产生计度(引文中「名」为名相、概念之义)。而「『恶道稠林』者,结其邪见为诸过因。『恶道』者,非正道故,显前颠倒为现行烦恼行处。『稠林』者,亦为随眠之因。」(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恶道稠林」则是总结前三颠倒的。「恶道」,顺着恶行而趣向的道途,如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稠林」,又作「谜」,即密茂之森林;佛教比喻众生邪见烦恼,交络繁茂,犹如稠林。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产生这样的念头:『众生确实可愍,堕入邪见、恶慧、恶欲、恶道稠林等四颠倒。我应该使他们住于正见,走向真实的道路。』」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分别彼我,互相破坏,斗诤、瞋、恨,炽然不息①。我当令彼住于无上大慈之中。』」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贪取无厌,唯求财利,邪命自活②。我当令彼住于清净身、语、意业正命法中。』」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常随三毒,种种烦恼因之炽然,不解志求出要方便③。我当令彼除灭一切烦恼大火,安置清凉涅槃之处。』」
【章旨】此章为「集果」中的第二、三、四等五个方面,金刚藏菩萨继续向会众说明化度「欲求众生」的方法。因为这些众生向外追求「五欲」,因此名为「欲求众生」。此章的涵义,据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说为「化现得五欲受用生过」,即化度已经获得五欲而且产生过错的众生。此中的「五欲」是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
【注释】①一切众生分别彼我互相破坏斗诤瞋恨炽然不息依照世亲、澄观的解释,此句所言的是追求、使用、占有财物中的排他行为及其由此产生的心理活动。澄观说:「已得之物不与他共,于费用时生瞋过也。」而这一过错的破坏性有两方面:「一、斗诤,于言中。二、对怨,于心中,即分别彼我。」「由瞋恨故,思念作报,身心恶行炽然不息。」(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此过可以用「慈心」来对治。②一切众生贪取无厌唯求财利邪命自活依照世亲、澄观的解释,此句所言的是无限度地追求、使用、占有财物的心理和行为。「邪命自活」即指不以正道而以邪曲之方法生活,全称「邪活命」。③一切众生常随三毒种种烦恼因之炽然不解志求出要方便「三毒」即「贪」、「瞋」、「痴」。依照世亲、澄观的解释,此句所言的是由于积聚财物而产生的过错。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又产生这样的念想:『一切众生由于分别彼与我,产生互相破坏的念头与行为,互相打斗、诤论,互相瞋恨,这些烦恼猛烈地燃烧,从不停息。我应当使他们住于无上大慈心之中。』」
「菩萨又产生这样的念想:『一切众生贪取而无有满足的时候,为了追求财物、利益,不惜用不正当的手段维护自己的生存。我应当使他们住于清净的身、语、意三业的正当生活之中。』」
「菩萨又产生这样的念想:『一切众生常随从贪、瞋、痴三毒,种种烦恼因而猛烈燃烧,从不停息,不了解追求出离解脱的方法。我应当使他们除灭一切烦恼大火,将其安置在清凉的涅槃之处。』」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为愚痴、重暗、妄见、厚膜之所覆故①;入一陰一翳稠林,失智慧光明②;行旷野险道③;起诸恶见④。我当令彼得无障碍清净智眼⑤,知一切法如实相⑥,不随他教。』」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