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古典文学 > 佛经大全 > 华严经白话文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二(8)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又产生这样的念想:『一切众生被大瀑流的波浪所淹没;进入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在生死的漩涡之中洄转;在爱河之中漂转;湍驰奔激,没有闲暇观察;被欲觉、恚觉、害觉所指使,随逐不舍;众生由于有身见的缘故,而执着有真实的我存在,正是由于这种执着使得众生又堕入爱欲的森林之中,转生于下界的欲念之中;众生对于所贪爱的对象深深地产生染着,住于如同高原之上的土山的我慢之中;住于天、人、阿修罗三善道之中不知道出离,没有善于并且能够救助他们的人或者天神出现,也没有能够济度他们渡过生死河流的人或天神出现。我应当面对这些众生而生起大悲心,以诸善根来救济他们,使他们没有灾患,远离污染,住于寂静的涅槃境界,住于一切智慧的宝洲。』」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处世牢狱①,多诸苦恼②,常怀爱憎③,自生忧怖④,贪欲重械之所系缚⑤,无明稠林以为覆障,于三界内莫能自出⑥。我当令彼永离三有⑦,住无障碍大涅槃中。』」

【章旨】此章为「集果」中的第八个方面,金刚藏菩萨继续向会众说明化度那些「有求众生」的方法。所谓「有求」是「求三有中,正报之果故。」这里的「三有」是指「欲有」、「色有」、「无色有」。第八方面的主旨是明确「三界系闭」,即众生被关闭于三界之中而不能脱离。

【注释】①一切众生处世牢狱三界系缚犹如牢狱,而众生由于自己的欲望却被关闭于三界之中,不能脱离。这是「三界系闭」义的总句,下文则分五个方面来说明众生追求所产生的过错:「一、苦事。二、财尽。三、爱离。四、有缚。五、障碍。」(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②多诸苦恼依照世亲、澄观的解释,此句的涵义是「无病难」,「无病是乐,病则有苦。」而「苦谓身诸病,苦恼谓心病,愁恼。」③常怀爱憎依照世亲、澄观的解释,此句的涵义是「资生难」,「爱彼资生,求而不得;憎彼贫穷,远之强会。」(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资生」是指衣、食、住之具,因为其能够资助人之生命,所以名之为「资生」。④自生忧怖依照世亲、澄观的解释,此句的涵义是「亲难」,「亲爱别离,故生忧怖。」(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⑤贪欲重械之所系缚依照世亲、澄观的解释,此句的涵义是「戒难」,「虽生上界,暂离犯戒,不免戒行相违,还为贪械所缚。」⑥无明稠林以为覆障于三界内莫能自出依照世亲、澄观的解释,此二句的涵义是「见难」,「虽得世间八禅定智,亦为无明所覆,与正见相违。」⑦三有三界的生死有因有果,所以叫做「三有」。「三有」有两种不同说法。第一种包含:其一,「欲有」,即「欲界」的生死;其二,「色有」,即「色界」的生死;其三,「无色有」,即「无色界」的生死。第二种包含:其一,「本有」,指现生的身心;其二,「当有」,指未来的身心;其三,「中有」,指本有与当有之间所受的身心。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又产生这样的念想:『一切众生住于世间这座牢狱之中,有很多苦恼,常常怀有爱与憎恨之心,自己产生忧虑、恐怖,被贪欲这样的重械所系缚,被无明稠林所覆障,在三界之内不能够自己出离。我应当使其永远出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三有,使其住于无障碍的大涅槃境界之中。』」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执着于我①,于诸蕴窟宅不求出离②,依六处空聚③,起四颠倒行④;为四大毒蛇之所侵恼⑤,五蕴怨贼之所杀害⑥,受无量苦。我当令彼住于最胜无所著处,所谓灭一切障碍无上涅槃。』」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其心狭劣,不行最上一切智道,虽欲出离,但乐声闻、辟支佛乘。我当令住广大佛法、广大智慧。』」

【章旨】此章为「集果」中的第九、十两个方面,金刚藏菩萨向会众说明化度那些「梵行求」众生的方法。这两类众生都为出离世间而修梵行,但却都有缺陷。第九类为「邪梵行求」众生,其所选择的修行方法是错误的,这类众生即是外道众生,菩萨使其舍邪归正。第十类为「同法小乘」众生,所谓「同法」是指与菩萨同修佛法,但却以小乘为归趣,对于这类众生,菩萨使其舍权归实。

【注释】①一切众生执着于我这一章是针对外道而言的。如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的解释:「谓执着于我过,然诸外道执见虽多,以我为本,断、常等见皆因此生。」这是说,经文中虽然只提到「执着我」,但因为「断见」与「常见」都是以「我见」为本而生的,所以此处所言应该指所有外道邪见。②于诸蕴窟宅不求出离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解释说:此句的涵义是「彼外道众生欲趣涅槃,以有我故,于五一陰一舍不能动发。」这是说,那些外道众生想归向涅槃,但却由于执着于「我」,住于五一陰一的舍宅而不能出发走向涅槃。③依六处空聚关于此句的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解释说:「所趣不真内入无我,故名『空聚』。我想妄计,遍于六根,故名为『依』。」「六处」为「六根」的别名,「处」是出生之义,谓出生「六识」之处,指「六根」缘「六尘」,生起「六识」。这是说,外道修行的归趣不是进入真正的「无我」境界,而是依持于「六根」而执持「我」的存在。④起四颠倒行关于此句,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解释说:「造行不正。既求涅槃,应行八正。翻行邪道,四颠倒行。以彼计蕴,身受心法为净等故。」「四颠倒行」即指依照四种颠倒妄见而做的修行,具体是:第一,「常颠倒行」、「乐颠倒行」、「我颠倒行」、「净颠倒行」。即凡夫不知此迷界之真实相,而于世间之「无常」执「常」、于诸「苦」执「乐」、于「无我」执「我」、于「不净」执「净」等之行。⑤为四大毒蛇之所侵恼「四大毒蛇」是以毒蛇比喻人身之「地」、「水」、「火」、「风」四大。据《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载,人身之四大,如四毒蛇居于一箧,此四大蛇之性各异,「地」、「水」二蛇之性多沉下,「风」、「火」二蛇之性轻举,四蛇若相互乖违,则众病生。⑥五蕴怨贼之所杀害据澄观的解释,此句的涵义是「五一陰一随逐苦」。因为「五蕴具诸结过,常能害人善法故。」(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所以,佛经中常常以「怨贼」比喻「五蕴」结成的众生之身心。「五蕴」,又称「五一陰一」。「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又产生这样的念想:『一切众生由于执着于有我的真实存在,被拘禁于五蕴的窟宅之中,不追求出离,依持与六根,产生四种颠倒之行;被地、水、火、风四大毒蛇所侵犯扰恼,被五蕴怨贼所杀害,承受无量的痛苦。我应当使其住于最殊胜而无所执着之处,这就是灭一切障碍的无上涅槃境界。』」

「菩萨又产生这样的念想:『一切众生其心狭小、低劣,不行最上一切智之道,虽想着出离,但却乐于声闻、辟支佛乘。我应当使其住于广大佛法、广大智慧之中。』」

「佛子!菩萨如是护持于戒,善能增长慈悲之心。」

【章旨】此章为「摄众生戒」的结语,也是「自体净」即「三聚净戒」部分的结语。「摄众生戒」即以慈心摄受利益一切众生。关于此句,澄观解释其涵义为:「结成摄生之戒,护持于戒,即前律仪及摄善法故,能增长慈悲之心,即益生戒。」(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菩萨如此护持于戒,善于并且能够使慈悲之心得到增长。」

【说明】「三聚净戒」的第三部分「摄众生戒净」部分,金刚藏菩萨已经宣讲完毕。同时,「正说分」之一——「明地相」部分,至此也就全部完毕。第二地之「地相」是指「清净戒」。而「清净戒」有二种净,第一为「发起净」。第二为「自体净」。

「发起净」的涵义是以十种「直心」趣向「自体净」。十种「直心」为「正直心」、「柔软心」、「堪能心」、「调伏心」、「寂静心」、「纯善心」、「不杂心」、「无顾恋心」、「广心」、「大心」。

而「自体净」的基本内容是「三聚净戒」。「三聚净戒」则分为三部分:

第一,「摄律仪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以「十善业道」翻转「十恶业道」。「十恶业道」为「杀生」、「偷盗」、「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与此相对应,「十善业道」则为「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

第二,「摄善法戒」的涵义是誓愿实践一切善法,即修习诸善,以一切善法为戒。此部分又分为三层次:第一层次为「观不善」而生起摄持善法之愿行。第二层次为广观障碍以及对治法门,「五重善法」分别为「人、天十善」、「声闻善」、「缘觉善」、「菩萨十善」、「佛善」。第三层次则为结语。

第三,「摄众生戒」,又作「饶益有情戒」、「作众生益戒」,即以慈心摄受利益一切众生,此为利生门。这一内容,在经文中又分为两层次,其主体部分为第一层次「广明摄生」,最后一部分即为本章的总结。而「广明摄生」的涵义为「依大悲利益众生戒增上」,其包含五部分:

其一为「智」。所谓「智」是指善知众生承受轮回之苦的因与果。

其二为「愿」。世亲说:「『愿』者,复乐行大乘法,作利益众生义故,摄善法故。」(世亲《十地经论》卷四)

其三为「行」。世亲说:「修『行』者,自住善法,远离彼障,修行对治,亦令众生住善法故。」(世亲《十地经论》卷四)

其四为「集」。世亲说:「『集』者,依增上复为念众生故,生十种心。复次,此心为八种众生故生。」(世亲《十地经论》卷四)这是说,菩萨为救度众生而产生八种不同的心。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